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這裡有星際礫石嗎?紅色條紋表示格林班克射電望遠鏡觀測到的稠密星際塵埃(圖片來源:S. Schnee 等人;B. Saxton,B. Kent(NRAO/AUI/NSF);我們感謝使用 NASA 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 NASA SkyView 設施。)
我們習慣於將恆星之間的空間視為虛空,除了最稀疏分佈的原子和分子,或偶爾出現的微小矽或碳塵埃之外,一無所有。即使是最密集的星雲核心——分子云——也僅達到平均每立方厘米幾百萬個原子或分子的密度(相比之下,您現在呼吸的空氣大約包含 10 的 19 次方——即一千萬萬億——個分子)。
只有當這種星際物質在自身重量下坍縮數百萬年——重力壓倒壓力——密度才能達到更高的水平。恆星大氣、冰和岩石,都在原恆星或原行星盤的巨大漩渦中,在坍縮的終點,從物質的氣相中凝結出來。至少這是我們通常認為的情況。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現在,一項使用西弗吉尼亞州格林班克望遠鏡進行的新研究發現,毫米波輻射異常明亮地從獵戶座星雲中心延伸超過 10 光年的絲狀區域發出,獵戶座星雲是恆星持續誕生的場所。最佳(但不是唯一)的解釋是,那裡不是通常與分子氣體混合的微小塵埃顆粒,而是散佈在這個星際區域的“礫石”,大小可達釐米。這些較大的物體更有效地以毫米無線電波的形式輻射出它們的熱能。
為了方便理解,這就像你期望下雪花,但實際上卻從天上掉下十米高的冰山。
真正Remarkable的是,如果這是真的,這些“礫石”存在於一個區域,該區域至少還需要 10 萬年才能開始製造新的恆星和行星。有兩種可能的答案。首先,礫石實際上代表了早期恆星和行星形成的殘餘物;一個古老的礫石庫。第二種,更令人興奮的可能性是,這些物質的細絲或流在星雲涼爽、緩慢移動的區域內就地凝結而成。
如果是這樣,這將對我們理解恆星和行星如何形成,以及發生的妊娠階段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補充。如果大自然正在創造新的世界,那麼如果你從礫石而不是塵埃開始,這個過程可能會快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