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對話

銀河系中是否存在資訊網路?

C. Scharf 2019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首先讓我們澄清一些事情。無論多年來對外星智慧的探索(我將其標記為 SETI)的來龍去脈如何,最根本的是,我們還沒有做足夠的事情來判斷宇宙中是缺乏能夠交流的物種,還是擠滿了它們。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 Jason Wright、Shubham Kanodia 和 Emily Lubar 及其“乾草堆方程”的工作,對此進行了最清晰的闡述。這明確表明,到目前為止,我們搜尋的範圍,就像我們從地球的所有海洋中盯著一個普通熱水浴缸的水一樣。

因此,說“顯然那裡什麼都沒有”就像看著那個熱水浴缸,沒有發現海豚,就斷定海豚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不存在一樣。

鑑於這一事實,我認為研究星際空間之間的通訊如何進行是完全合理的,如果它們存在的話。當然,這需要一大堆先前的假設。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我們必須假設,無論是透過無線電、雷射、中微子束、大規模的怪異的恆星凌星訊號工程,還是其他難以想象的選擇,真正遠距離的通訊都是完全有可能的。我們必須假設,或者至少假設,資訊可能會跨星際空間流動,要麼是繁忙物種無意產生的副作用(例如嘈雜地廣播或不小心指向雷射),要麼是作為有意的訊號——尋求回覆、建立通訊或跟蹤物種自己的同類。

我們還必須假設,具有技術傾向的物種可以產生並存活足夠長的時間,以便將時間和精力花在這些事情上。這是令人沮喪的,但可能是現實的人類世心態的一部分。但同樣,只是聳聳肩,說這一切都沒希望,會扼殺一場可能非常重要的討論。

這種重要性可能源於資訊本身的關聯性。在各個層面,資訊似乎不僅是地球上生命現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資訊的流動可能代表了使某物具有生命與不具有生命的臨界要素(這種流動和資訊影響甚至可能是生命的本質)。

社交動物如何利用資訊流,這方面的一個小例子就非常明顯。例如,想象一下,人類不以任何方式相互交流。這幾乎無法想象,對吧?即使我們不說話或觸控,我們也在交流。如果我僅僅看著你在街上走,我就會積累資訊,將其新增到我的內部儲存中,分析並將其納入我對世界的模型中。

這裡有更多更大的討論,但回到 SETI。生命似乎必然會導致並參與資訊流,我們應該假設這也會擴充套件到星際距離。我們自己也朝著這個方向邁出了小步——從我們的傳輸到我們的 SETI 工作,再到我們與我們最遙遠的機器人航天器“旅行者”保持通訊的事實。

正如我們在研究所謂費米悖論的觀點時所看到的那樣,原則上,星際探險家在幾百萬年的時間內遍佈銀河系是相當“容易”的。因此,一個承載資訊的網路遍佈銀河系應該更容易。訊號可以以高達光速的速度移動,因此瓶頸來自諸如訊號強度隨距離衰減、接收和發射基礎設施的開發時間以及方向性的選擇(可能)。

美妙之處在於,我們可以為這種銀河資訊流建模假設——即使我們不知道所有可能的如果、但是和可能。原則上,我們可以測試有關承載資訊的星際網路結構的假設,這也將與我們銀河系中已知的恆星系統和行星的物理分佈和動態相關。

也許在其中某處,隱藏著關於我們與可能一直在我們身邊掠過的對話關係的線索。也許還有關於這些對話會涉及什麼,最寶貴的星際資訊貨幣真正是什麼的線索。

關注或傾聽這片空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