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生命會對行星產生各種各樣的影響。生物體會將像地球這樣的世界當作他們的私人垃圾桶。他們以新陳代謝的名義傾倒各種有害物質。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氧氣。早在35億年前,甚至可能更早,早期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菌就開始向大氣中釋放分子氧。氧氣對許多物種有毒,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正如我們所知——自然選擇設法產生了一些變種,這些變種不僅樂於沐浴在氧氣中,而且可以呼吸氧氣,從而跳上代謝快車。
今天,我們將行星大氣中的氧氣視為一種可能的行星生物特徵(儘管它並不完美)。其他化合物也可能暴露遙遠世界存在生命;大氣氣體,如甲烷或一氧化二氮。
但生命不僅僅會擾亂行星化學,它還會改變行星的外觀。這種影響大多是微妙的。早在 2006 年,科學家 William Dietrich 和 Taylor Perron 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非常有趣的論文,題為“尋找生命的地形特徵”。他們指出,雖然生物對諸如岩石風化、河流動力學和土壤侵蝕等現象的影響在短期內非常深遠,但推斷我們所看到的(無論是在地球、火星還是其他地方)背後有生命是真的很棘手。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所有這一切使得在巴西東北部發現的白蟻建造的結構更加引人入勝。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Stephen Martin 和同事報告了“一個巨大的、有4000年曆史的白蟻丘空間模式”。
這些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結構。每個圓錐形土丘平均高 2.5 米,橫跨約 9 米。它們不是巢穴,而是白蟻從同樣巨大的隧道網路中傾倒的土壤——這些隧道目前被單一物種佔據。目前大約有 2 億個這樣的土丘——間隔相當規則,覆蓋面積相當於英國。
正如研究人員所報告的那樣,這種巨大的分佈是白蟻在數千年內建造的,它們挖掘並塑造了 10 立方公里的土壤。間距的規律性可能是由於底層隧道連線的性質和植物食物的可用性而出現的新特徵。
這種地形特徵確實可以從太空中很容易地看到——正如這裡直接從 Google Earth 拍攝的影像(以及下方影像來源中的其他來源)所示。這是生命在行星上留下的物理印記的一個顯著例子——不是由大型動物,甚至不是人類技術,而是由數十億微小的生物體世世代代地經營業務留下的。
在不知情(甚至無法得知)的情況下,這些忙碌且極其成功的白蟻實際上已經讓自己暴露在宇宙的審視之下。這絕非易事。
影像跨度近 2 公里。白蟻丘是散佈在景觀中的小點。鳴謝:Google Earth,資料 SIO,NOAA,美國海軍,NGA,GEBCO IBCAO Landsat 和哥白尼美國地質調查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