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體是你的宿命(如果你是彗星)

哈勃太空望遠鏡捕捉到一顆複雜彗星在接近太陽時解體的詳細過程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彗星核最終會變成乾燥、黑暗的外殼,還是會分裂成越來越小的碎片?

與彗星相關的富含塵埃和冰的星體的確切歷史和演化仍然不清楚。但是,最近哈勃太空望遠鏡釋出的一組影像,為我們提供了關於彗星核在接近太陽時可能遭遇的命運的最清晰的景象之一。

這些資料拍攝於 2016 年 1 月,展示了來自 332P/伊keya-村上彗星核的引人注目的碎片群。此時,這顆彗星正處於接近太陽的軌道上,距離太陽約 1.5 億英里。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刊登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在左下方是仍然完好的 1600 英尺的 332P 彗星核(旁邊可能有一小塊碎片漂移到右上角)。在這張影像的中心,聚集著大約 25 個反光的冰碎片 - 每個碎片的大小在 65 到 200 英尺之間。

關於碎片群起源的初步假設是,當彗星的主核在其接近太陽的過程中升溫時,昇華物質的氣體噴流(就像羅塞塔任務在另一顆彗星核上看到的那樣)會加速彗星核的自轉。隨著它的自轉和氣體噴射,它可能會分裂。然後,碎片以大約步行的速度漂移開來——哈勃資料也捕捉到了這種流動,並在此處透過結合 2016 年 1 月 3 天的影像進行了說明

圖片來源:NASA、ESA 和 D. Jewitt (UCLA)。箭頭指示彗星碎片在三天內的運動軌跡。

這些碎片可能會反過來繼續分裂,並且肯定會隨著溫度升高而透過昇華作用失去冰物質。

對於 332P 彗星,它噴射碎片的速度表明,在完全消失之前,它可能會再經歷 25 次這樣的部分解體。這可能還需要 150 年的時間——大約每六年繞太陽公轉一次。

到那時,這顆來自早期太陽系的信使所剩下的就只有星際塵埃的蹤跡,直到這些塵埃也被無情的太陽風驅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