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天文學中,越大通常越好。望遠鏡的孔徑(或主光學元件)大小不僅決定了它可以捕獲多少微小的光子,還決定了可以形成的影像的最終解析度。挑戰在於製造大型光學器件,找到一個真正適合放置它們的地方,並建造巨大的結構來容納它們以及分析從管道中出來的光子的敏感儀器。
現在,世界下一代大型望遠鏡之一已經獲得批准,可以推進建設和運營。歐洲極大望遠鏡(European Extremely Large Telescope),簡稱E-ELT(人們只能希望最終能選擇一個更富有詩意的名字),直徑達到驚人的39.3米,將在光學和紅外敏感望遠鏡中保持其龐大尺寸的桂冠。隨著大約10億歐元(約12.4億美元)的授權支出,該專案可以向前推進,預計在2024年的某個時候實現“首次光照”。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工作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為了讓您瞭解E-ELT,這是一個比較圖表。
雖然E-ELT在所謂的“30米級”望遠鏡的競賽中並非孤軍奮戰(三十米望遠鏡(Thirty Meter Telescope)和巨型麥哲倫望遠鏡(Giant Magellan)也在進行中,而且也異常強大),但它絕對是其中的綠巨人。
這種規模的觀測臺將對我們如何研究周圍的宇宙,從宇宙學到行星產生深遠的影響。
像E-ELT這樣的望遠鏡將窺視年輕宇宙中最微弱、最遙遠的天體,並且它將能夠感知一些附近類地系外行星(包括氧氣的存在)中的生命的大氣特徵。這些任務需要一個巨大的“光桶”來捕獲足夠的光子,但是,也許一個最生動地說明大型望遠鏡優勢的例子來自於考慮其分辨能力。
例如,配備了自適應光學的E-ELT應該能夠常規地研究木星,解析度達到大約20公里——相比之下,目前的大紅斑的直徑約為20,000公里。火星可以成像到大約5公里的解析度(當然取決於地球的相對距離)。換句話說,我們每天晚上都將能夠以可與昔日的飛掠任務相媲美的保真度來監測我們太陽系中的世界。
準備工作已經開始。2014年6月,使用了炸藥來幫助平整E-ELT所在的頂峰——智利北部的塞羅阿馬佐內斯山,這是一個海拔約3000米的乾燥山峰,那裡的夜空89%的時間都是無雲的。
未來十年在那裡崛起的東西將幫助我們將對宇宙的理解提升到一個全新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