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泰坦星上的隕石坑湖
土星最大衛星上的一些液態甲烷填充湖泊,其湖岸似乎非常陡峭高聳,很難用侵蝕過程(如喀斯特湖)來解釋它們的形成。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上的一項新模型表明,這些湖泊實際上是在地下液態氮氣袋升溫並變成高壓氣體向外爆炸後形成的。這些氮含水層可能在泰坦星較冷氣候的長期時期形成,當時表面溫度可能降至81開爾文。隨後的溫暖時期可能導致這些氣袋猛烈噴發,在表面形成隕石坑,隕石坑中充滿了甲烷。
另一顆星際彗星?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所有關於“奧陌陌”的興奮之後,似乎還有另一個候選者,即星際訪客正在我們的太陽系中疾馳而過。該天體 C/2019 Q4(鮑裡索夫)似乎位於雙曲線(非束縛)軌道上,將於 2019 年 12 月 8 日從距離太陽不超過 3 億公里的地方經過。其約 42 公里/秒的高速表明它起源於遠離太陽的地方,並且未來的軌跡將返回星際空間。彗核直徑在 2 到 16 公里之間,但到目前為止,我們還不知道它是否顯示出導致“奧陌陌”更令人著迷的翻滾跡象。
黑洞無毛定理
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的一項研究對來自首次證實的引力波探測(一對合並黑洞)以及其他 9 個類似案例的 LIGO 資料應用了新的分析。該分析梳理出了一種非常特殊的“鈴聲”模式的證據,這種模式發生在黑洞合併後幾毫秒的引力波中:一組雙頻率或音調,相互疊加,代表著新的、更大的黑洞的不同振動頻率。結果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測相符,並支援了黑洞“無毛”的假設——即它們的唯一屬性是質量、自旋和電荷。
潮溼的系外行星
兩個研究小組宣佈了探測到系外行星 K2-18b 大氣層中存在水蒸氣。這個世界大約是地球質量的九倍,圍繞著一顆低質量恆星執行,距離適中,其大氣層中的溫度可能允許水凝結成雲,並可能成為水文迴圈的一部分。但該行星本身看起來很可能是一顆“迷你海王星”,一個可能擁有大量氫氣和氦氣大氣層的世界,而不是一個擁有與地球大氣層在範圍和組成上相似的大氣層的世界。儘管媒體進行了大量宣傳,但這幾乎肯定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宜居”行星。但這出色地證明了我們的天文技術和儀器如何處於探測越來越小、越來越冷的行星的風口浪尖,這些行星從天體生物學的角度來看越來越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