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天體生物學亮點

一份非常不完整的列表,列舉了我們為尋找其他地方的生命(以及其他事物)所做的貢獻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上,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又到了恆星年中的這個時候,我們回顧一下地球圍繞太陽的最後一次公轉期間發生的事情。以下是天體生物學的一些精選內容

火星甲烷(再次):2018年6月,美國宇航局的好奇號火星探測器任務的新結果報告顯示,大氣甲烷存在季節性峰值(似乎確實發生),並且在沉積岩中發現了“堅硬的”有機分子,表明地表附近潛伏著更復雜的碳物質。

巴納德星至少擁有一顆行星:2018年11月,有訊息稱可能探測到一顆寒冷的超級地球行星圍繞巴納德星執行——這顆低質量恆星一直是系外行星猜測的寵兒,部分原因是它距離我們僅1.8秒差距,並且是一顆單星(而不是像半人馬座α/比鄰星那樣是多星系統的一部分)。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可以幫助確保未來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系外衛星?:2018年10月,對凌星資料中系外衛星跡象的搜尋得出了最新結果,這次來自哈勃望遠鏡對一顆開普勒發現的圍繞恆星開普勒-1625的候選星的觀測。令人興奮的事情,以及在資料分析和評估方面的英勇努力。該候選星對模型提出了挑戰——它將是一顆海王星大小的衛星,圍繞一顆木星級氣態巨行星執行。

比鄰星b宜居?:2018年9月,一系列詳細的氣候模擬表明,如果我們最近的已知系外行星擁有大量的水,那麼即使它被潮汐鎖定在其母星上,其大部分表面也確實可能是溫和的。我們尚不知道的是,這個世界是否擁有,或者能夠保持水。

深層生物圈變得更大深層碳觀測站專案為期十年的研究結果表明,地球的地下生命代表著地球上迄今為止最大的生物量(以及可能的遺傳多樣性)。以微生物生命為主的地下潛伏著相當於所有人質量300到400倍的生物量——高達230億公噸的生物碳。

“奧陌陌”之謎仍在繼續:儘管於2017年末被發現,但這顆以雙曲線軌道執行的星際闖入者繼續吸引著我們的目光。特別是,2018年6月一份關於這個物體在返回星際空間時出現小而異常的加速的報告,引發了人們的瘋狂猜測——甚至包括玩弄“奧陌陌”部署了光帆的想法。 

通往地球月球的新路徑?:2018年2月,出現了一個關於我們月球形成過程的有趣的新理論——試圖更好地解釋其相對於地球的組成(提示:它們非常相似)。這個想法涉及一個“合星體”——一個當原始地球與另一個行星大小的物體碰撞時形成的汽化和熔融礦物質雲。在這個圖景中,月球實際上是在地球從冷卻、重新凝結的物質中完全組裝之前從合星體中凝結出來的。

搜尋地外文明(SETI)和技術訊號:在2018年,尋找宇宙中技術生命的證據越來越受到重視。甚至美國宇航局(在長期中斷之後)也支援了一個關於這些研究的研討會。關於搜尋地外文明(SETI)最出色的科學工作之一是這篇關於宇宙乾草堆方程的論文——它告訴我們,與我們銀河系代表的廣闊海洋相比,我們實際上只有效地搜尋了相當於一個熱水浴缸大小的引數空間。是時候做更多的事情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