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擁有稀薄大氣層的岩石世界將其崎嶇不平、粗糙的表面暴露在宇宙中。深遠的歷史以及現狀都清晰地書寫在這些表面上。地球物理過程與大氣、小行星和生物圈的風化作用相結合,塑造和改變著行星的外殼。
儘管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但我們仍然面臨著看清它本來面目的挑戰。歐洲委員會和歐洲航天局的哥白尼計劃(Copernicus Programme)是我們應對這一挑戰的方式之一。哥白尼計劃與許多其他地球觀測衛星一起,正在將一系列哨兵任務(Sentinel missions)送入軌道,以便提供有史以來最全面的地球行星屬性和健康狀況檢視。
幾顆哨兵衛星已經發射升空,還有更多衛星正在路上。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目前在軌衛星之一是Sentinel 1-B,這是一個雷達成像任務。該航天器於2016年末發射升空,攜帶一個12米長的合成孔徑雷達,在微波頻譜部分(5.405 GHz)工作,能夠掃描地球表面至約5米的尺度。利用這些資料,我們可以研究海冰、石油洩漏、海洋風、海浪和洋流、土地利用變化、土地形變和其他特徵,以及應對洪水和地震等緊急情況。而且我們可以全天候、在雲雨天氣中進行這項工作。
透過結合雷達資料的多次掃描,該任務可以探測到毫米級的變化和土地移動。反射微波的性質也可以進行校準,以區分陸地、水、植被,甚至人類建築物。在本文圖片中(上圖和下圖),我們正在俯瞰菲律賓呂宋島上的馬榮火山(Mount Mayon)。鮮豔的綠色代表森林,連續的深藍色代表海洋,藍色斑塊代表耕地,粉紅色代表城鎮,甚至包括活躍的熔岩(在特寫鏡頭中顯示,位於火山錐的下半部分)。
這是一幅岩石質宜居行星的紋理非常豐富的圖片,捕捉到了地球物理和生命消長過程中的短暫瞬間。
Sentinel 1-B 影像。 來源:Copernicus Sentinel data (2018), processed by ESA (CC BY-SA 3.0 I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