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當談到自我宣傳時,天體生物學有一個關鍵優勢——它可以聲稱廣泛的科學研究都與宇宙生命的研究相關。
本著這種精神(以及對美國東半部可能、或許、但願是春季般條件來臨的樂觀慶祝),這是一小陣新成果的爆發
黎明號抵達穀神星——憑藉令人驚歎的軌道動力學(另見下方影片),NASA 的黎明號任務已抵達環繞矮行星穀神星的捕獲狀態。從這裡,它將下降到其完整的科學軌道——一個環繞穀神星的圓形極地環,將航天器帶到距離這個迷人天體表面約 8,400 英里的地方,使其能夠從頭到尾繪製表面地圖,從 2015 年 4 月 23 日開始。穀神星是否富含水冰?它是否曾經擁有一個地下的、可能孕育生命的海洋?黎明號已經看到的亮點是什麼?但願一切都會揭曉……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溼潤的火星?——一項使用地面望遠鏡進行的新研究觀察了火星大氣水中同位素的組成。研究發現,在極地區域上方,氘代水(其中重氫同位素氘形成 DHO 分子,而不是較輕的 H2O 分子)的含量增加了 7 倍。這表明極地冰本身必須比地球海洋水氘代程度高 8 倍。
原因?當水透過行星大氣層流失到太空時,較重的 DHO 分子會被優先留下。要達到這種觀測到的濃度,過去一定流失了大量的水——實際上足以覆蓋火星 19% 的面積,在北部平原形成一個名副其實的海洋,這個海洋可能在 37 億至 45 億年前深達 1.6 公里。
GJ 581d,現在你看到了,現在你沒看到了,現在你又看到了——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非常難以探測,它們正處於當前天文技術能力的極限。假定的行星 GJ 581d——其母星宜居帶中可能存在的“超級地球”——有著曲折且備受爭議的歷史。它最初在 2009 年出現,但在 2014 年,它“消失了”,因為研究人員聲稱這是一個恆星噪聲偽裝成行星訊號的案例。GJ 581 系統也因其他行星而備受爭議。但現在一項新研究聲稱 581d 確實存在……並且自然而然地有一個回應稱它仍然只是恆星噪聲。時間會證明一切。
液態甲烷中的生命——泰坦星表面的環境有點寒冷,平均溫度約為 94 開爾文(相當於零下 290 華氏度)。但是,由於大氣壓與地球大氣壓大致相似,因此甲烷等物質幾乎完美地以液態存在(在 1 個大氣壓下低於 112 開爾文或零下 259 華氏度)。事實上,泰坦星上到處都是甲烷湖和甲烷雨。
生命有可能在這裡存在嗎?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要以任何類似於我們理解的生命的方式運作,這樣的條件要求生物體需要用其他物質——也許是甲烷(儘管它是一種非極性溶劑)——來替代奇妙的溶劑水。
一項有趣的理論研究提出了一種可能成為解決方案一部分的物質——一種有機氮化合物,丙烯腈偶氮體——能夠形成柔性膜結構,可以在這些條件下充當細胞壁。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弄清楚,比如泰坦星生物的代謝可能是什麼,但是早期的關於氫-乙炔食物來源的推測可能並非完全荒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