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宇宙謎團——第一部分

關於宇宙,有哪些最引人入勝且出乎意料的謎題?

Caleb Scharf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的是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儘管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以及任何相反的說法),但在許多方面,我們仍然對宇宙的本質及其內容知之甚少。這可能看起來令人沮喪,但我認為這非常令人興奮——人類的智慧有如此多的東西需要研究和嘗試理解,有如此多的樂趣可以享受,有如此多的敬畏之情可以探索!

為了給北半球的夏季帶來一點刺激,我挑選了三個謎題,分別在本篇和接下來的兩篇文章中討論。這些當然不是科學界唯一的難題——但它們是適合在陽光下發呆時思考的好素材。

第一部分:行星系統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是的,就是普通的行星。

系外行星科學的現狀有一種絕妙的諷刺意味。一方面,在過去的20年裡,我們見證了圍繞其他恆星的世界的發現方面發生了不可否認的革命。行星不僅像宇宙塵埃一樣普遍,而且在大小、可能的組成和軌道構型方面也千差萬別。

然而,在所有這些變化之中——證實了行星形成的高度隨機性,從軌道動力學的非線性到行星不可預測的碰撞歷史——大多數行星系統看起來根本不像我們的太陽系。即使考慮到我們探測方法的偏差,擁有像木星和土星那樣配置的氣態巨行星,以及像我們太陽系這樣大小和間距的內行星的世界,也並不常見。

我們星系中的大多數恆星似乎都擁有行星。但是大多數恆星也擁有許多小型和中等大小的行星,它們的軌道都可以在水星軌道內整齊地排列——週期不到100個地球日。事實上,大約50%的類太陽恆星擁有質量在地球質量和地球質量的50倍之間的行星,它們的軌道週期不超過幾個月。

此外,我們太陽系中的宇宙化學證據(來自隕石和行星)表明,原始固體天體形成得非常早——大約在46億年前。相比之下,類地行星的形成直到大約1億到2億年後才完成。這本來不會太令人費解,但目前的超級地球系外行星的資料表明,許多行星都擁有巨大的氣體大氣層(主要是氫氣和氦氣)。這些大氣層必定是在其系統形成的早期,在氣體消散之前,就被已經形成的岩石行星捕獲了——就像在我們的太陽系中,在其歷史的1億年內氣體就必須消散一樣。

換句話說,我們的類地系外行星表親似乎在其系統的時間線上形成得比地球、火星、金星或水星更早。在我們的嬰兒太陽系中,一定發生了某種事情,阻止或消除了大量近距離軌道執行但體積可觀的行星。

為了幫助解釋這種情況,提出的想法之一是所謂的木星大沖撞假說。在這種設想中,年輕的木星向內遷移到離太陽約1.5天文單位的位置,然後在與土星捕獲軌道平均運動共振後向外(“衝撞”)。木星的向內俯衝可能擾亂了早期一批近距離軌道執行的行星,導致它們在碰撞和合並中自行整理,而這至少需要再花費1億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最重要的是,太陽系似乎並不典型,甚至可能非常不尋常。這不僅挑戰了我們目前關於行星形成的模型(這些模型嚴重依賴於來自我們的行星、衛星、小行星和其他原始天體的本地證據),而且還提出了一個棘手的問題,即這裡生命的存​​在是否與我們整個太陽系的特殊性直接相關。

答案是什麼?我們尚不清楚,但也許答案在於觀察其他年輕行星系統中發生的類似情景——由ALMA等天文臺捕獲
 

ALMA 拍攝的獵戶座 V883 系統中的原行星盤影像,顯示了由於恆星爆發而產生的瞬時水冰“雪線”。 圖片來源:ALMA (ESO/NAOJ/NRAO), L. Ciez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