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龍向東遷徙

一顆意外的牙齒改變了最著名的恐龍類群之一的故事

Tooth

來自密西西比州的角龍牙齒。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一些恐龍的發現獲得的報道量與其體型相當。“泰坦巨龍”的宣佈,目前正聳立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參觀者面前,是不可能被忽視的,幾乎所有涉及霸王龍的事情都會在每個科學新聞版塊佔據頭條。但通常情況下,改變我們對過去認知的化石都很微小,並沒有像通常被大肆宣傳的巨型和兇猛的發現那樣具有視覺衝擊力。想想在木蘭州發現的一顆牙齒。

這塊孤立的化石,被現代溪流從其超過6600萬年的棲息地衝刷出來,當古生物學家喬治·菲利普斯在密西西比州的貓頭鷹溪組尋找化石時,發現了它。這顆牙齒顯然來自某種草食性白堊紀恐龍,但究竟是哪種呢?因此,在古代與現代的交匯處,菲利普斯將這一發現的照片釋出到了Facebook上。

很快就出現了初步的鑑定。同事林恩·哈雷爾認為這顆牙齒屬於角龍——想想三角龍及其近親——並分享了這篇文章。正是這樣,這張照片引起了哈雷爾的共同朋友和角龍專家安德魯·法克的注意。“當我看到照片時,我毫不懷疑它是什麼!”法克回憶道。角龍的牙齒非常獨特,很容易辨認。但問題是——沒有人預料到會在這裡發現角龍。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我幾乎立刻就聯絡了喬治,”法克說,“詢問化石的情況以及是否有人在研究它。” 這開啟了一項合作,改變了晚白堊世北美洲的圖景,並暗示了其他尚未被發現的化石。

在菲利普斯發現之前,沒有人曾在美國東部晚白堊世岩層中發現過確鑿的角龍化石。暴龍、鴨嘴龍、甲龍、似鴕龍等等都曾出現過,但沒有角龍。消失的內陸海的邊界是標準的解釋。

在晚白堊世期間,西部內陸海道將北美洲分為兩個次大陸——西部的拉拉米迪亞和東部的阿巴拉契亞。顯然,在分裂之前,各種恐龍已經遍佈北美洲,而且,考慮到它們在東部的缺失,似乎被稱為角龍科的大型角龍都留在了西部。“我們基本上認為它們根本沒有過來,”法克說,“而且可能在阿巴拉契亞與北美洲其他地區隔離之前,它們甚至還沒有作為一個類群進化出來。”

這顆牙齒改變了這一切。畢竟,這是角龍科到達東部的第一個證據。即使它看起來不算什麼,也很難找到比這更好的角龍科跡象。“就鑑定而言,”法克說,“這顆牙齒是除了完整的頭骨之外能找到的最好的碎片。” 例如,牙齒根部底部是分裂的,這表明它曾經位於類似於三角龍的大型四足角龍的口中。

但是恐龍是如何到達阿巴拉契亞的呢?法克和菲利普斯提出,這是一個時間問題。

角龍是如何向東遷徙的。圖片來源:法克和菲利普斯 2017年

在白堊紀末期,西部內陸海道正在從北美洲退去。陸地正在開放,使得恐龍能夠以數百萬年來未曾有過的方式遷徙和混合。鑑於大型角龍進化的時間和這顆牙齒的出現時間,那麼,最有可能的情況是,當內陸海從大陸退去時,一些最後的角龍正在向東蔓延,穿過史前時期的德克薩斯州、俄克拉荷馬州和阿肯色州,到達密西西比河沖積平原。也許這些恐龍遷徙的更多線索就隱藏在這些州的地層中。

“有確鑿的證據表明,在白堊紀末期,西部內陸海道已經退去,以至於角龍科可以從北美洲西部到達北美洲東部,這真的很令人興奮,”法克說。這真是一個幸運的發現。在東部,裸露的、可接近的晚白堊世地層非常罕見,而且大多數恐龍都只從碎片中得知。找到一顆改變了偉大的角龍科故事的牙齒,比大海撈針還要幸運。

參考文獻

法克,A.,菲利普斯,G. 2017年。《北美洲東部首次報道的角龍科恐龍(貓頭鷹溪組,上白堊統,密西西比州,美國)》。PeerJ。doi:10.7717/peerj.334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