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們通常想象恐龍處於兩種狀態之一——正值壯年,或已死亡,成為另一種生物的食物。這是塑膠玩具套裝中的史前景象,每隻動物都閃閃發光,或者內臟外露。然而,我們知道這不是生物學現實。病理骨骼表明,恐龍和現代脊椎動物一樣,也遭受細菌感染、骨折、骨癌和其他疾病的折磨。正如萊斯·海姆和阿曼達·德·C·威廉姆斯指出的那樣,恐龍當然會感到疼痛。
究竟三角龍及其各種非鳥類親屬如何感知疼痛,對我們來說仍然是一個無法觸及的問題。理解現代生物的疼痛已經夠讓人困惑了。但考慮到恐龍是活生生的動物,擁有進化提供的全套器官和軟組織——大腦、神經和脊椎動物標配的疼痛檢測受體——我們至少可以說,恐龍確實能夠感受到刺激,這些刺激告訴它們的大腦“哎喲!讓我們遠離那個。”而且似乎有化石證據支援這一觀點。
最直接的證據之一位於猶他州摩押附近公路幾英里處。銅嶺足跡遺址因記錄了一隻類似異特龍的恐龍跛足行走的足跡而聞名。雖然有可能存在一些未知的生物力學原因導致這隻恐龍留下跛足的足跡,但更有可能是這隻獸腳亞目恐龍遭受了一些損傷,導致行走疼痛,因此傾向於用一條腿支撐身體。化石化的行為證明了侏羅紀時期的疼痛。
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但還有更多。有數十篇論文涉及恐龍的疼痛,從與此類傷害相關的化石證據,到我們可能從觀察現代鳥類中推斷出的資訊。雖然與迄今為止出土的恐龍骨骼總數相比可能很少見,但毫無疑問,在中生代期間存在可能導致疼痛的傷害的證據——作者統計了恐龍骨骼上的209處損傷,其中約38%與後肢有關,25%與前肢有關,其餘分佈在骨骼的其他部位。一些標本——如著名的霸王龍“蘇”——有多處損傷,這突顯了頂級掠食者的生活有多麼艱難。
跌倒、打鬥、時機不佳的咬傷等等,恐龍承受的疼痛與現代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大致相同。記錄就在它們的骨骼中。但是恐龍感受到了什麼?它們對疼痛有何反應?我們離非鳥類恐龍的獸醫手冊還很遙遠,但有一些明確的結論。
在現代生物中,感到疼痛的動物可能會孤立自己,食慾不振,容易被激怒,並表現出其他跡象表明它們正在受傷。現在,棘手的部分來了。我們無法觀察到一隻孤獨而脾氣暴躁的霸王龍,它斷了一條腿,或者一隻迷惑龍,因為它胃部不適而遠離獸群。也沒有人——至今——發現過受傷恐龍的證據,這些恐龍一定因受傷而感到疼痛,但在社會群體的幫助下倖存下來,正如從一些古代人類甚至拉布雷亞瀝青坑的劍齒虎中提出的那樣。但是,古生物學家發現了跛足恐龍的足跡和化石證據,表明我們知道這些傷害會在現代動物中引起疼痛,這暗示恐龍也承受著這些壓力。這在邏輯上符合在骨骼中看到的一些行為——如果你的對手感覺不到這些打擊並被嚇退,那麼咬對方的臉或用尾巴抽打攻擊者有什麼意義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