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鳥類曾經長有牙齒。從侏羅紀時代的始祖鳥——第一種鳥類——到6600萬年前結束白堊紀的大滅絕,有齒鳥類在空中飛翔,在海中暢遊。根據您對這些長羽毛生物的感受,這個事實可能看起來令人驚歎、恐懼,或者像是從夢境日記中走出來的一樣,但無論如何,化石記錄清楚地表明,微笑的鳥類與其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恐龍親戚一起繁榮了超過8400萬年。但是這些長著琺琅質的鳥類吃什麼呢?一塊新的化石提供了一些部分消化的線索。
這隻擁有1.2億年曆史的鳥類化石是在中國遼寧省的熱河化石群中發現的,它不像在同一沉積層中發現的其他骨骼連線完整、毛茸茸的化石那樣立刻令人驚豔。這隻尚未命名的鳥類的棕褐色骨骼有些雜亂,但它們的解剖結構表明這是一種反鳥類——一種有齒鳥類,與今天長著喙的飛行者的祖先不同。但古生物學家王敏及其同事報告說,使這塊化石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一小堆魚骨被包裹在一個整潔的史前包裹中。
研究人員寫道,魚類遺骸位於右肱骨下方的“紡錘形簇”中,似乎是一團壓縮在一起的、難以消化的零碎食物,這隻白堊紀鳥類在死前不久嘔吐出來。換句話說,這些似乎是腸道內容物——僅有的兩個表明一些反鳥類吃魚的化石之一。
古代的魚腥味嘔吐物與上個月釋出的另一項關於史前鳥類的研究不謀而合。古生物學家德里克·拉森及其同事確定,當一顆巨大的小行星在6600萬年前撞擊地球時,牙齒可能是一種累贅。長牙齒的恐龍——包括反鳥類——主要依靠捕食和撕咬活的獵物,如魚。另一方面,現代鳥類的祖先是無齒的,以種子為生。因此,當世界陷入灰燼般的混亂時,有齒恐龍只有微薄的食物來源,而有喙的鳥類仍然儲存著種子,可以幫助它們度過艱難時期。
即使這隻新的熱河鳥類生活在災難發生前數千萬年,這隻史前飛行者仍然加強了這樣一種觀點,即有齒的咬食者享受著大量肉類食物,直到機會給了它們一張臭牌。如果不是那塊來自外太空的岩石,微笑的鳥類今天可能仍然活著。
*我不後悔。這個雙關語就在那裡。
參考文獻
Wang, M., Zhou, Z., Sullivan, C. 2016. 來自中國早白堊世的食魚反鳥類為現代鳥類消化特徵提供了證據。當代生物學。doi: 10.1016/j.cub.2016.02.0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