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恐龍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超過 2.35 億年。這意味著它們也已經死亡了同樣長的時間。當它們死亡時——無論我們談論的是Parasaurolophus 還是蜂鳥——恐龍通常會呈現出典型的死亡姿勢。頭部向後仰到身體上方,有時幾乎碰到脊椎,而長尾巴恐龍通常會將那些平衡的附肢向上彎曲成弧形。
古生物學家們已經爭論恐龍死亡姿勢的原因超過一個世紀了。關於這個問題有兩種思想流派。一些研究人員提出,這種扭曲——技術上稱為角弓反張姿勢——是由死亡時的中毒、大腦缺氧或類似的導致頸部和尾部痙攣成奇怪角度的情況引起的。其他古生物學家則認為,這種姿勢發生在死後,浸入水中或腐爛使肌肉和韌帶緊張,將頭部向後拉,尾部向上拉。這可能是臨終或死後姿勢。
兩組可能都是對的。恐龍骨骼似乎有很多種方法可以嘎吱作響地變成它們被發現時那種奇異而美麗的姿勢。但是,對於為什麼恐龍和它們的一些史前親戚,如翼龍,甚至能夠擺出這種姿勢,人們做得相對較少。這就是促使生物學家安東尼·羅素和 A.D. 賓利對一組十隻解凍的、拔了毛的雞進行 X 射線檢查的原因。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雞像所有鳥類一樣,都是恐龍,它們的優勢在於在超市很容易買到。因此,在解凍冷凍的雞後,羅素和賓利將雞放在不同的角弓反張姿勢中,從靜止開始,然後向後移動頸部,直到它模仿了在化石恐龍中看到的姿勢,例如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的 鴕鳥龍。他們還檢查了鳥的頭部是否可以向前彎曲到身體下方,研究人員使用了兩組試驗的 X 射線來檢視頸椎角度如何隨每個姿勢變化。
處於不同程度角弓反張姿勢的雞。 來源:Russell and Bentley 2015
實際上,鳥類擺出恐龍死亡姿勢並不需要太多。羅素和賓利寫道,這種姿勢“至少在雞身上,可以透過與死亡相關的軟弱無力,再加上相對適度的位移力來促進。”讓頸部向下彎曲則完全不同。雞的頸部在向下傾斜時會鎖定,並且需要很大的力才能保持這種狀態。恐龍頸部的自然反應是向後彎曲。
最大的變化發生在頸部中間。雖然雞頸部的底部和最前面部分移動不多,但羅素和賓利發現,中間的兩個頸部關節顯著改變了方向,並且對姿勢的貢獻最大。顱骨的靈活性也有幫助。顱骨與頸部相連的部位在每個姿勢都保持靈活,這無疑有助於一些恐龍骨骼實現口鼻部接觸臀部的姿勢。這也可能解釋了為什麼許多化石恐龍骨骼被發現是斬首的。也許賦予顱骨廣泛運動範圍的解剖結構也使其在軟組織腐爛時容易丟失,從而讓頭部滾動,而其餘骨骼則被拉向變成骨骼圈。
因此,雖然恐龍死亡姿勢可能有很多直接原因,但蜥形綱動物能夠擺出這種姿勢的根本原因是它們靈活的頸部,頸部更容易向後收縮而不是向下壓。從字面上看,這是在死亡時或死亡後阻力最小的路徑,這也是為什麼今天死去的雞和鴯鶓看起來像是在模仿它們石化的祖先。
參考文獻
Russell, A., Bently, A. 2015. 家雞的角弓反張頭部移位及其對非鳥類恐龍“死鳥”姿勢的影響。動物學雜誌。doi: 10.1111/jzo.122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