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龍的印記

一個擁有9000萬年曆史的咬痕引發了關於海生蜥蜴究竟吃什麼的疑問

Plotosaurus

扁掌龍,較晚期的滄龍之一。

布萊恩·斯威特克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誰吃了誰?這是化石記錄中最持久的問題之一,而牙齒只能讓我們瞭解一部分情況。例如,鋸齒狀的尖牙表明飲食更偏肉食性,而不是成排扁平的臼齒,但即便如此,我們仍然面臨著動物能吃什麼和實際吃了什麼這個難題。這就是為什麼化石遺骸備受珍視的原因,無論是牙齒刮擦過的骨骼、腸道內容物,還是摩洛哥一塊特殊化石的穿孔貝殼。

這塊化石由古生物學家安德魯·蓋爾及其同事描述,是專家們稱為菊石的螺旋殼頭足類動物之一。特別是,這是一隻幼年的假擬菊石。之前也曾發現過同類菊石,但有兩個相互關聯的事實使這個標本脫穎而出。不僅貝殼表面佈滿了穿孔——這是海洋爬行動物襲擊的跡象——而且,這個受損的菊石擁有超過9000萬年的歷史,是同類中最古老的之一。

古生物學家對這種損傷模式很熟悉。在北美白堊紀岩石中發現了數十個菊石殼,上面有滄龍——大型掠食性海洋蜥蜴——咬出的孔洞。但是,包括魚類在內的其他海洋捕食者也可能在菊石上留下痕跡。最好檢查一下,以免牽連錯誤的罪魁禍首。

被咬的假擬菊石的左側。圖片來源:Gale et al 2017

假擬菊石的貝殼左側有六個呈U形排列的孔洞,右側有三個不規則的穿孔。當疊加時,這兩組孔洞對齊,突顯出這是一個咬痕,而不僅僅是巧合的排列。那麼是誰咬了菊石呢?蓋爾和他的合作者指出,從菊石中提取化石的地層中發現了各種魚類、鯊魚、海龜和蛇頸龍,但最有可能的嫌疑者是早期滄龍諾氏特提斯龍。牙齒痕跡的形狀,以及菊石的大小和咬合它所需的相應張口度,最符合滄龍,而不是在同一化石層中發現的其他脊椎動物。

研究人員寫道,到目前為止,受損的假擬菊石是滄龍咬菊石的最早的明確證據。(然而,這是否是捕食、玩耍或其他原因尚不清楚。)這使得這些爬行動物及其軟體動物同代之間的互動時間提前了約2000萬年。但是,蓋爾和他的合作者實際上得出了相反的結論,而不是表明滄龍和它們鬆脆的獵物之間存在長期的共同進化。

假擬菊石不僅特別古老,而且還是在北美以外地區發現的唯一被證實的被滄龍咬過的菊石。這是一個罕見的化石,古生物學家甚至不確定這是否是一次抓取午餐的嘗試。這可能意味著滄龍通常不是專門的菊石咀嚼者。可能是某些後來的物種變成了專家,或者,正如蓋爾和他的合作者所寫,在某些白堊紀地層中高頻率地出現滄龍咬痕,表明當時在這些棲息地幾乎沒有什麼可吃的。換句話說,滄龍是活生生的生物,它們的習性各不相同,行為方式也不統一。到目前為止,我們只遇到了它們中生代選單中的一小部分。

參考文獻

Gale, A., Kennedy, W., Martill, D. 2017. 摩洛哥東南部圖倫期早期假擬菊石屬菊石的滄龍類捕食. 波蘭地質學報. doi: 10.1515/agp-2017-00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