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人類走出非洲的旅程是生命史上最受讚譽的冒險之一。因此,一位記者甚至進行了一次徒步旅行,以重 tracing 人類探索更廣闊世界的可能路線。但人類當然不是唯一進行偉大的“走出非洲”遠足的動物。大象也是如此。
就像人科動物一樣,長鼻類動物起源於非洲。來自始新世的化石,距今超過 6000 萬年,將原始厚皮動物定位於非洲大陸。然而,這些小動物與我們今天所知的大象不太相似。現代形態的巨獸——象科——大約在 700 萬年前在非洲進化而來,大約與我們的祖先與其他猿類分化開來的時間相同。而且,從舊世界的化石發現來看,這些大象顯然有探索的慾望。
古生物學家 Rivka Rabinovich 和 Adrian Lister 去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回顧了這些早期的旅程。對於大象來說,就像人類一樣,走出非洲的時刻並非只有一個,而是涉及不同物種的多次旅程。研究人員寫道,大約在 700 萬年前,斯劍乳齒象 (Stegotetrabelodon) 遠至義大利南部。後來,在 350 萬到 300 萬年前之間,早期猛獁象出現在歐洲,而今天亞洲象的先驅已經抵達印度。
然而,Rabinovich 和 Lister 研究的主要焦點是伯利恆的化石遺址。20 世紀 30 年代的挖掘和 50 年代的進一步分析發現了古代大象的象牙、下頜骨、臼齒和顱後骨骼。Rabinovich 和 Lister 重新審視了收集到的遺骸,包括以前未描述過的標本,以重新評估它們的身份以及它們對化石大象在世界各地傳播的意義。
Rabinovich 和 Lister 基於儲存下來的臼齒(通常用作確定古代大象身份的關鍵骨骼部分)提出,這些動物是某種早期猛獁象。牙齒細節似乎與來自非洲的亞平額猛獁象 (Mammuths subplanifrons) 或來自歐洲的羅馬尼亞猛獁象 (Mammuthus rumanus) 接近。然而,可能存在不止一種型別的大象。古生物學家指出,在該遺址發現的一根象牙缺乏猛獁象特有的扭曲形狀。這更接近於象屬 (Elephas),因此可能不止一個大象譜系曾在此地棲息。其他解釋也是可能的——也許這根象牙來自一種在那些獨特的彎曲象牙變得普遍之前進化的猛獁象——但需要更好的化石才能確定。
事情變得有點棘手的地方在於這裡。伯利恆遺址的精確年代尚不清楚。絕對年代測定技術在那裡不起作用。目前看來,沉積層形成於四百萬到三百萬年前之間。儘管如此,在這個時間範圍內,這些骨骼似乎至少代表了一種比目前已知的任何歐洲猛獁象都更古老的早期猛獁象。伯利恆的這些動物可能與在土耳其和希臘發現的年齡相近的猛獁象相似,或許記錄了猛獁象早期走出非洲並進入歐亞大陸的遷徙。它們的遷徙地圖仍然只是一個草圖,但它至少概述了這些巨大的哺乳動物是如何開始將猛獁象傳播到整個北半球的旅程的。
參考文獻
Rabinovich, R., Lister, A. 2016. The earliest elephants out of Africa: taxonomy and taphonomy of proboscidean remains from Bethlehem.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doi: 10.1016/j.quaint.2016.07.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