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如果說角龍有什麼特點,那就是炫耀。它們的頭骨上佈滿了各種形狀和大小的裝飾物,顯眼的角和突起讓我們在今天研究它們的頭骨時能夠區分不同的物種。在它們的全盛時期,大約8000萬到7500萬年前的北美洲西部地區,這些龐大的食草動物似乎在進行某種進化競賽,看誰能創造出最引人注目的頭飾。
但是為什麼呢?
自從恐龍被科學界認識以來,古生物學界對角龍的頸盾和角的看法一直處於變化之中。起初,人們認為像三角龍這樣的恐龍配備了骨骼等同的長矛和盾牌來抵禦掠食者,這似乎是顯而易見的。但最近,專家們一直在爭論另一種可能性。曾經被解釋為武器的東西已經被重新定義為社會訊號。問題是,角攜帶的是什麼樣的貨幣。它們是物種的標記——讓鄰近的恐龍能夠識別自己的種類嗎?——還是它們攜帶其他訊號,例如社會等級或向潛在配偶發出的求愛廣告?
這個謎團是以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幾年前關於對立論文的熱烈交流,但往復辯論並沒有解決問題。因此,調查仍在繼續,古生物學家安德魯·克納普及其同事發表了一篇新論文,著眼於謎題的一個特定方面——物種識別。
早在2010年,古生物學家凱文·帕迪安和傑克·霍納提出,物種識別可以解釋恐龍“奇異結構”的進化,如角、板和冠。“奇異結構相當於對積極聯絡的廣告,”他們寫道——獨特的特徵組合可以讓恐龍輕鬆區分自己的物種和其他物種,並傳遞其他資訊,如年齡、交配可用性或群體內的安全。問題是,物種識別作為進化變化的驅動因素,人們對其瞭解甚少,因此克納普及其同事決定透過研究肩並肩生活的角龍物種來檢驗物種識別假說。
關注鄰近恐龍——或專家所稱的同域物種——是測試的關鍵部分。這是因為物種識別假說會預測,在同一地點同時生活的角龍會彼此差異最大。共享空間的物種將面臨更大的壓力,變得截然不同,以幫助這些不同物種的成員保持等級,並避免被另一個物種的憤怒成員刺傷等代價。為此,克納普及其同事研究了46個角龍物種的350個特徵,以確定同時代的角龍是否真的彼此差異最大。
結果非常明顯。“我們沒有發現任何證據支援同域性與角龍裝飾物分化程度更高相關的假說,”克納普及其合著者總結道,並指出,在空間和時間上重疊的角龍彼此之間的差異僅與隨機選擇的比較物種一樣。共享相同的棲息地並沒有促使當代物種彼此之間產生顯著差異。
然而,古生物學家發現,角龍的裝飾物進化成新的排列方式比身體的其他部位快得多。角龍只是同一底盤上的不同頭部,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經久不衰的玩笑。這項新的研究為這種印象增加了實際資料,這意味著,要麼存在更大的進化推動力來進化出截然不同的角排列,要麼這些恐龍的身體處於所謂的“穩定選擇”之下,它們身體的生物力學特徵更不易發生變化。
然而,這種模式的原因仍然未知。克納普及其同事傾向於一種假設,即這種模式具有不同的社會功能。新穎的角排列可能在求偶和交配期間變得受歡迎,角形狀的自然變異不斷受到諸如配偶競爭或配偶自身審美偏好等因素的推動而向新的方向發展。這將使這些恐龍的角和頸盾成為恐龍時尚的表達,角龍化石記錄追蹤了白堊紀時期的高階時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