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如果你想從技術角度來說,恐龍時代大約始於2.35億年前。那時,第一批細長的幼小恐龍開始在三疊紀世界中匆匆奔走。但恐龍並沒有統治地球。它們實際上並沒有統治任何東西。那時,與當時的其它爬行動物相比,恐龍相對稀少,在生態上處於邊緣地位。大約在2億年前發生了一次大規模滅絕事件,才清除了競爭,讓倖存的恐龍得以繁榮發展。侏羅紀的黎明時期,是恐龍上演陸地接管的時期,一項基於南部非洲發現的新研究將這個時期作為巨型恐龍崛起的時期。
有史以來最大的恐龍——如超龍和最近命名的巴塔哥泰坦龍——是長頸、柱狀肢的蜥腳類恐龍。但這些恐龍並非憑空出現。它們是數千萬年來進化趨勢的驚人體現。稍微縮小一下範圍,蜥腳類恐龍屬於一個更廣泛的恐龍類群,稱為蜥腳次亞目——基本上是蜥腳類恐龍及其最親近的親戚——它們可以追溯到恐龍的早期。
早期的蜥腳次亞目恐龍體型相當小。來自南美洲三疊紀的潘法基亞龍大約相當於中型犬的大小。它也不像雷龍。三疊紀和早期侏羅紀的早期蜥腳次亞目恐龍是雙足動物,隨著它們開始進化出長脖子和更大的體型,它們看起來越來越笨拙。如果你想了解這些恐龍,幾乎沒有比賴索托和南非的埃利奧特組更好的地方了——這是一個地質章節,包含了三疊紀和侏羅紀世界過渡時期的大量蜥腳次亞目恐龍。古生物學家布萊爾·麥克菲和他的同事們將重點放在這個切片上,以便重新審視這一關鍵時期的蜥腳次亞目恐龍。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麥克菲和合作者所做的科學術語是生物地層學。即儘可能精細地記錄物種隨時間推移的演替。這種做法有助於確定滅絕之前發生了什麼,誰在化石記錄中跟隨了誰,以及災難過後生命的輻射。鑑於過去三十年來在南部非洲發現的大量蜥腳次亞目恐龍,現在是時候修訂之前認為的情況了。
南部非洲的蜥腳次亞目地層學。 來源:McPhee 等人 2017年 (CC BY 4.0)
修訂的必要性部分在於之前在該地區蜥腳次亞目恐龍隨時間推移的劃分方式。鑑於較大的恐龍在邏輯上被認為跟隨較小的物種之後出現,因此小型或更纖細的蜥腳次亞目恐龍通常被認為是較老的,而更粗壯和大型的型別則被認為是相對年輕的。但重新組織發現了不同時期蜥腳次亞目恐龍的不同組合。雖然來自該切片晚三疊世部分的恐龍不太完整,但總體情況是它們在整體形態上彼此相對相似。它們並沒有太大的差異。然而,到早侏羅世,麥克菲和他的同事指出,幾種不同的解剖學型別,從經典的、纖細的蜥腳次亞目恐龍、健壯的高位取食者,到一些難以歸類的型別,如土龍。即使蜥腳次亞目恐龍是晚三疊世時期最大的恐龍,但直到侏羅紀黎明時期,它們才真正變得龐大並分裂成更多不同的型別。
因此,蜥腳次亞目恐龍作為恐龍規則的一個例外而脫穎而出。最終給其他恐龍——如小型食肉動物——帶來優勢的滅絕似乎並沒有對蜥腳次亞目恐龍產生太大影響。麥克菲和他的同事指出,這是因為這些恐龍已經佔據了大型食草動物的生態位,並且已經進化出了該類群的一些標誌性特徵。侏羅紀最初一千五百萬年所發生的事情是已經存在的趨勢的延續。早侏羅世世界發生的任何事情都進一步鼓勵了蜥腳次亞目恐龍,雖然早期的身體結構最終會消失,但從這種祖先血統中崛起的蜥腳類恐龍成為世界上有史以來最令人驚歎的動物之一。
參考文獻
McPhee, B., Bordy, E., Sciscio, L., Choiniere, J. 2017. 南部非洲埃利奧特組的蜥腳次亞目生物地層學:追蹤蜥腳次亞目恐龍在三疊紀-侏羅紀邊界的演化。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doi: 10.4202/app.00377.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