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古生物學家要感謝食肉動物。我知道這聽起來可能有點違反直覺。在討論埋藏學時,食腐動物經常受到詛咒,它們是破壞的代理人,會分解並散佈原本可能以原始狀態進入化石記錄的生物體的屍體。
但這不可能是對的。進入化石記錄的標準單位不是“屍體”。想想有史以來最大的恐龍。要埋葬一隻長達100多英尺,重達50多噸的動物,需要非常不尋常甚至劇烈的沉積學條件。即使在較小的尺度上,有時儲存的方式——無論是透過沙丘、火山灰、洪泛區,還是我們接下來要看到的,被包裹在琥珀中——都有一定的尺寸引數,這些引數不適用於完整的屍體。因此,當食肉動物分解屍體時,它們實際上可能是在幫我們一個忙。可能完全腐爛的完整屍體被分割成更容易儲存的碎片。這很可能發生在緬甸琥珀中發現的鳥類足部和翅膀化石碎片上,證明有總比沒有好。
古生物學家邢立達及其同事在今年早些時候描述了這個有9900萬年曆史的化石。這是一個非常精美的標本,不僅儲存了骨骼,還儲存了反鳥的鱗片和羽毛。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這是一種在恐龍時代繁榮,但在白堊紀末期滅絕的鳥類,為我們現代鳥類的祖先騰出了空間。而且,正如研究人員指出的那樣,像這樣的標本是對在其他地方發現的化石的絕佳補充。這樣的化石揭示了詳細的解剖結構,這些結構可能被其他儲存方式壓扁或以其他方式遮擋。琥珀包裹物就像從白堊紀世界傳送給我們的時間膠囊。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似乎這些部分曾經所屬的鳥是一隻幼鳥。這個化石是幼年反鳥的解剖快照。而且,該標本有助於補充這些鳥類羽毛的三維細節。例如,腳上長滿了羽毛。鑑於透過其他方式形成的化石通常不會在那裡儲存羽毛,這讓人感到驚訝。專家們所知的化石DIP-V-15105展示了我們一直錯過的東西。
自然而然地,發現鳥類的碎片可能會讓我們為失去完整的動物而惋惜。“其餘部分在哪裡?”,正如常見的實地工作口頭禪一樣。但是,如果這隻鳥在死後完全保持完整,也許它就不會被儲存下來。我們很幸運能有這樣的化石,我們可能要感謝捕食者。
就邢及其同事所能辨別的程度而言,這隻腳在被儲存之前經歷了一段艱難的時期。“這隻腳的綜合儲存特徵表明,它在進入樹脂之前就被從身體的其餘部分撕裂下來,”古生物學家寫道。某種東西可能啃食了一隻活著或剛死去的鳥,將腳剪斷,使其被粘住,在樹脂內乾燥,並最終形成化石。
將更完整的化石儲存在琥珀中並非不可能。一些相同的研究人員在2017年描述了一隻被包裹在樹脂中的小鳥。但是這種儲存方式顯然有一些尺寸限制。我們不會發現蜥腳類動物完全被橙色的黏液包裹著。這意味著食肉動物——甚至包括環境過程——將較大的身體分解成可儲存的碎片是在幫我們一個忙。就像不打碎幾個雞蛋就做不出煎蛋卷一樣,不打碎幾根骨頭就得不到化石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