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鳥類是活著的恐龍。來自數百個化石、發育細節和其他解剖學證據的研究清楚地表明瞭這一事實。人行道上的鴿子、你盤子裡的雞和在南極洲蹣跚行走的企鵝都是恐龍。
恐龍復興的這一基石永遠改變了我們理解恐龍的方式。我們現在有了活著的“可怕蜥蜴”的代表來進行研究,這使得研究人員能夠解開過去認為已經失落在中生代的生物秘密。但這並不是說古代的恐龍在各個方面都與現代鳥類完全一樣。例如,當我們想研究非鳥類恐龍如何行走和奔跑時,它們的一些活著的親戚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有幫助。
很容易看到鴕鳥或鴯鶓的恐龍祖先。它們看起來完全是史前的。事實上,這些鳥類部分地複製了一些被稱為似鳥龍的非鳥類恐龍的外觀——這些模仿鴕鳥的恐龍在白堊紀時期奔跑著吞噬蜥蜴和昆蟲。鑑於它們表面上的相似性,那麼,很自然地會認為美洲鴕及其親屬或許能夠解開恐龍如何移動的秘密。然而,它們的骨骼並不完全一致。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看看像異龍或似鴕龍這樣的獸腳類恐龍的骨骼,很容易發現它們的鳥類特徵。不難想象這些恐龍昂首闊步地走著,像巨大的鴯鶓一樣晃動它們的頭。但是它們的腿部比例不同。許多非鳥類獸腳類動物有長股骨,即大腿骨,而小腿骨的長度決定了恐龍每次跨步可以達到的距離。(大致來說,小腿骨相對於股骨越長,恐龍的速度就越快。)但是活著的平胸鳥類的股骨非常短,在行走和奔跑時幾乎不移動。當它們邁步走動時,您看到的大部分腿部都由小腿骨組成。
當我們試圖理解從霸王龍到迅猛龍的非鳥類獸腳類恐龍是如何移動的時候,這些解剖學差異非常重要。今年釋出的兩個不同的研究強調了這一點。雖然一項關於現代鳥類的研究由 P.J. Bishop 及其同事進行發現他們的研究結果可以應用於非鳥類獸腳類動物的運動學,但研究人員警告說,活著的恐龍與其已滅絕的親屬在質量中心方面存在顯著差異。畢竟,非鳥類獸腳類動物有長長的、平衡的尾巴,而活著的鳥類沒有,這會影響恐龍復原的生物力學。
布魯諾·格羅西及其同事更進一步,詢問“善奔跑的鳥類是非鳥類獸腳類動物的良好運動學模型嗎?”他們基於腿部比例的比較給出的答案是“否”。大型貓科動物甚至有蹄哺乳動物的腿部比例更接近非鳥類獸腳類動物。儘管關係很遠——哺乳動物和恐龍上次擁有共同的祖先是在 3 億多年前——也許一些哺乳動物可能是比鴕鳥更好的非鳥類獸腳類動物的代表。
當然,這裡也存在問題。貓科動物和有蹄類動物是四足動物,它們的質量中心與用兩條腿行走的獸腳類動物不同。正如畢曉普及其合著者發現的那樣,活著的恐龍沿著生物力學連續體以不同的速度移動。它們似乎沒有像哺乳動物那樣定義明確的行走和奔跑步態,非鳥類恐龍可能在這方面也是類似的。
所有這一切都強調了一個基本真理,當我們越來越瞭解我們最喜歡的恐龍時,這個真理被一次又一次地加強。也就是說,它們與今天活著的任何東西都不完全一樣。我們可以從它們在鳥類和鱷魚中的近親,甚至從其他脊椎動物那裡學到很多東西,但霸王龍不僅僅是一隻 9 噸重的雞,而角鼻龍也不是一隻長著牙齒的鴕鳥。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了解非鳥類恐龍,但我們仍然努力以它們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它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