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恐龍總是在變化。對於以石化骨骼而聞名的動物來說,這似乎很奇怪。這些骨骼部分是可怕蜥蜴的生物核心,在數百萬年的時間裡保持穩定。然而,我們對於恐龍樣子的想法總是在轉變,它們的身體被重新排列和重塑。而正是那些經典的恐龍——在 19 世紀和 20 世紀早期定義了蜥蜴風格的物種——經歷了最大的變化。即使它們很熟悉,它們也最有可能受到科學改變的衝擊。看看甲龍就知道了。
古生物學家維多利亞·阿伯和喬丹·馬隆在他們關於這種活坦克的新論文中寫道:“儘管甲龍的名字家喻戶曉,但與它的坎潘階-馬斯特裡赫特階親戚歐洲甲龍和無齒甲龍相比,甲龍的化石遺骸要少得多。”化石稀少,我們遠未全面瞭解這種恐龍的真實面貌。這就是為什麼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不同的專家一遍又一遍地排列和重塑甲龍的外觀。有些更胖。有些更瘦。有些有厚厚的盔甲,另一些則分佈更廣。雖然更完整的甲龍骨骼——希望儲存在北美的某個地方——將大大有助於恢復這種低矮的植物啃食者,但阿伯和馬隆借鑑了過去十年中其他甲龍的發現和分析,創造了裝甲恐龍典範的新形象。
甲龍的不同裝甲排列。圖片來源:阿伯和馬隆 2017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就像劍龍與其他劍龍相比看起來不尋常一樣,甲龍與它的近親並排時看起來也很奇怪。這種恐龍的牙齒相對於它的顎來說相對較小,它的鼻孔位於鼻子的側面而不是前面,而且它比其他甲龍大得多——一些甲龍頭骨比更廣為人知的甲龍(如歐洲甲龍)的頭骨寬一倍半以上。還有盔甲。
阿伯和馬隆寫道,甲龍最初被設想為擁有“由緊密排列的胸部皮內成骨組成的盔甲”,或稱骨板。這成為標準影像,並在經典的古生物藝術中廣為流傳。雖然其他專家在 2003 年和 2004 年對甲龍進行了改造,但在北美和亞洲發現的其他甲龍為我們提供了關於這些恐龍如何穿戴盔甲的更多資訊。由此產生的影像自然仍然是一個假設,但它呈現出一個甲龍,其相對粗短的骨板之間具有更寬的間距,並沿其身體成行排列。它不是 1908 年設想的恐龍犰狳,而是一種華麗的動物,看起來會相當時髦。
這並不是說我們可以自信地再次將甲龍束之高閣。遠非如此。例如,與其他相關恐龍相比,它的鼻孔的奇怪位置提出了許多功能性問題。這種位置可能是適應的跡象嗎?例如,能夠立體嗅覺或在泥土中翻找(阿伯和馬隆認為這些假設懸而未決)?或者這僅僅是其他一些變化的偶然事件?為什麼如此巨大的甲龍會有如此小的牙齒?更不用說甲龍的尾錘與其他較小物種的尾錘在尺寸上並沒有太大差異,這可能表明尾錘尺寸受到某種限制,而與身體質量無關。換句話說,不要認為甲龍是理所當然的。我們真的才剛剛開始瞭解這種融合的蜥蜴。
這篇文章得到了我在 Patreon 上慷慨的支持者的支援。有關如何提前檢視新部落格文章和獨家自然歷史文章的詳細資訊,請點選此處。
參考文獻:
阿伯,V.,馬隆,J. 2017。《原型甲龍巨腹甲龍中不尋常的顱骨和顱後解剖結構》。Facets。doi:10.1139/facets-2017-00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