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獅的遺骸混淆了人類歷史的記錄

大型貓科動物為考古記錄增添了內容,有時也使其變得混亂

Puma face

貝爾格萊德動物園中一隻美洲獅的特寫。

Bas Lammers, CC-BY-2.0。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重要故事。


稱呼古生物學家為考古學家可能會惹惱他們。這兩個學科幾乎完全分離,考古學家關注人類習慣的歷史,而古生物學家則專注於在更廣闊的時間跨度內生命的來龍去脈。但這兩個學科在某些地方會相互交叉。例如,在巴塔哥尼亞的各個遺址中,美洲獅留下的殘羹剩飯與人類歷史的記錄混雜在一起。

美洲獅——或者叫美洲豹、山獅、貓豹或其他你喜歡的名稱——是冰河時代的倖存者。它們是設法存活下來的大型野獸之一,而劍齒虎、恐狼和其他大型動物則走向滅絕。它們也恰好是骨骼積累者。例如,巴塔哥尼亞的美洲獅有時會將幼年美洲駝和原駝的屍體拖回臨時庇護所,在那裡它們可以安心地進食。這些洞穴和裂縫與我們人類過去避難的場所相同,因此多骨的美洲獅殘骸有時會混淆人類居住的歷史。

以拉波菲亞為例。考古學家路易斯·博雷羅和同事寫道,在巴塔哥尼亞這個裸露的岩石突出處,研究人員發現了用撕碎的草製成的床鋪。這種打盹的地方有時被認為是人類的,但拉波菲亞的情況有所不同——扁平的草地、糞便和被啃食過的羊骨表明,美洲獅經常將這個地方用作巢穴。草床是貓科動物而非人類製作的,這提出了另一種可能性,即一些被認為是古代人類的床鋪遺址可能實際上是貓打盹的地方。
 

來自美洲獅洞穴的原駝椎骨上的美洲獅咬痕。來自 Borrero 等人,2016 年。

然後是骨骼。博雷羅和合著者寫道,從更新世末期到隨後的幾千年裡,在巴塔哥尼亞有十幾個或更多的考古遺址,美洲獅和人類在不同的時間都曾出現過。這些遺址通常包含獵物的骨骼——從已滅絕的馬到引進的綿羊,取決於沉積物的年代——但誰把這些骨骼帶進來的呢?人類和美洲獅都將屍體帶到這些隱蔽的地方。然而,幸運的是,對於考古學家來說,美洲獅在剔骨時經常在骨骼上留下穿孔和其他牙齒痕跡,留下它們的印記。

巴塔哥尼亞的美洲獅並不是唯一讓考古學家感到困惑的貓科動物。獅子也被證明是骨骼積累者,這增加了這樣一種可能性,即一些被認為是飢餓的人類造成的骨骼堆積實際上是由大型貓科動物造成的。豹子也已經將它們的獵物骨骼散落在洞穴中數百萬年了,而且,有一段時間,它們的殘骸被誤解為早期人類只不過是殺手猿的證據。貓科動物這樣做並不是為了迷惑我們。它們只是過著自己的生活,留下了一條化石蹤跡,這條蹤跡恰恰突顯了一個事實,即研究和複述人類歷史不能僅僅關注我們人類自身。無論我們身在何處,貓科動物都與我們同在。

參考文獻

Borrero, L., Martin, F., Prevosti, F. 2016. 埋藏學和美洲獅(Puma concolor)在考古記錄形成中的作用. 第四紀國際. doi: 10.1016/j.qaunt.2016.04.0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