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企鵝是恐龍。這是真的。早在侏羅紀時期,鳥類只是眾多恐龍譜系之一。滅絕消滅了其餘的所有恐龍,只留下鳥類恐龍依然存在。或者說是飛舞,情況可能如此。這意味著今天活著的每一隻鳥都是恐龍,就像你我都是哺乳動物一樣,而瞭解更多關於鳥類的知識可以傳達一些關於恐龍的重要資訊。例如,在南極洲發現的企鵝化石皮膚,就強調了非鳥類恐龍比我們目前所知的更蓬鬆的假設。
有問題的化石,由卡羅琳娜·霍斯皮塔萊切及其同事描述,是一種古老的企鵝,名為岡氏古翼企鵝的標本,大約生活在距今4700萬至4100萬年前的西摩島。它不是完整的骨骼,而是一個覆蓋著鳥類軟組織殘餘的關節翅膀。它讓我們儘可能接近地看到活企鵝的翅膀解剖結構。
儘管儲存得驚人,但化石似乎沒有儲存任何羽毛。相反,霍斯皮塔萊切及其合作者報告說,羽毛的唯一跡象是鳥類羽毛長出的毛囊。如果沒有羽毛的蓬鬆光環,儲存下來的皮膚看起來凹凸不平,呈鱗狀。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在看什麼,你可能會認為這是非鳥類恐龍的皮膚。這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世界發現和塑造我們世界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我們現在知道,許多非鳥類恐龍都長著某種絨毛、軟毛或羽毛。這些身體覆蓋物在恐龍家族中的分佈也表明,蓬鬆的身體進化不止一次,或者說可以追溯到整個家族的最後一個共同祖先。然而,古生物學在復原方面可能比較保守。鱗片是預設的,羽毛通常只在有明確的化石證據表明它們存在的情況下才被描繪出來。
但也許我們遺漏了一些東西。也許像霸王龍,甚至是有鏟狀喙的鴨嘴龍這樣的恐龍的皮膚碎片,保留了羽毛毛囊。也許是因為我們一開始就沒有期望它們在那裡,所以它們被忽略了。最重要的是,我們知道岡氏古翼企鵝有羽毛,但羽毛本身卻沒有儲存下來。羽毛及其進化先驅並不總是能進入化石記錄,即使身體的其他部分看起來完好無損,我們對這些地質偏見背後的情況也知之甚少。
考慮到所有這些,想想關於霸王龍長著鱗片的說法,因為發現了一些皮膚碎片。我們知道它們在身體的什麼位置嗎?它們缺乏任何羽毛毛囊的跡象嗎?這些恐龍的羽毛狀身體覆蓋物是否有可能在儲存方面遇到障礙?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我們嚴重低估了恐龍的蓬鬆程度。我們太字面地解讀化石記錄了。如果恐龍被證明比我小時候看到的描繪更蓬鬆,我敢說,即使拿羽毛來敲我,我也不會被打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