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對我來說,“鴨嘴龍”從來都不太像鴨子。這種草食性恐龍——在技術上被稱為鴨嘴龍——首先有著密集的牙齒組,而且它們的鼻子與綠頭鴨相比看起來非常方正。更不用說這些恐龍的喙覆蓋著有脊角的角質鞘,這使得它們在生活中更像鏟子的形狀。我沒有預料到這個想法會流行起來,但是在2012年,我建議我們應該把“鴨嘴龍”稱為“鏟嘴龍”。
然而,數十年的古生物科普很難顛覆,即使我儘可能地使用鏟嘴龍,但大多數時候我都被告知要改回鴨嘴龍以避免混淆。我認為古生物學家達倫·內什在2018年提出的放棄鴨嘴龍的建議也沒有流行起來。但至少這個想法在技術文獻中已經趨同發展。古生物學家阿爾伯特·普列託-馬爾克斯、喬納森·瓦格納和托馬斯·萊曼已經命名了他們稱之為來自德克薩斯州的“鏟嘴”鴨嘴龍。
這種新命名的恐龍,發現在7600多萬年前的地層中,被稱為阿奎拉鼻龍。從表面上看,這種白堊紀恐龍看起來像隨後出現的近親物種。如果你熟悉格里波龍或克里託龍,你就知道大概的樣子了,這種相似之處有助於表明鴨嘴龍在其早期進化過程中有骨質冠,這些裝飾在一些後來的譜系中得到了擴充套件,而在另一些譜系中則完全消失了。但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這種恐龍的嘴巴。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阿奎拉鼻龍的下顎很奇怪。普列託-馬爾克斯及其同事寫道,構成它的兩塊骨頭又長又向兩側傾斜,使得這兩塊骨頭在前面形成一個 W 形。它一點也不像鴨子。這是一隻寬鼻恐龍,研究人員將這種恐龍重建的下喙形狀描述為“兩個並排鋪放的泥刀”。上顎可能形成一個垂直的鏟子,而下喙則水平突出,形成了一套奇怪的中生代沙拉鉗。
為什麼阿奎拉鼻龍進化出寬闊的頭骨和鏟形喙是另一個問題。普列託-馬爾克斯及其合作者認為這些可能是進食的適應性特徵。也許阿奎拉鼻龍像鏟齒象(如板齒象)一樣用喙舀起植被。但這正是問題的關鍵。事實證明,“鏟齒象”可能實際上是鋸齒象,它們使用扁平的特殊牙齒來切割堅硬的植被,而不是用泥刀剷起一口口的柔軟植物。我們當然可以識別出已滅絕動物身上的結構,這些結構讓我們想起我們發明的工具,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這些動物會以我們立即設想的方式使用它們的解剖結構。阿奎拉鼻龍當然很不尋常,但這隻恐龍究竟是如何在茂盛的白堊紀世界中謀生的,仍有待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