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當我寫這篇文章時,在我坐的地方向東驅車約三個小時,在著名的恐龍國家紀念碑採石場牆壁的低處,有一塊不尋常的骨頭。
使這塊骨頭與眾不同的不是它的形狀,甚至不是它的物種。而是這件侏羅紀古物的死後命運使其脫穎而出。你甚至可以從畫廊的地面看到線索。股骨,只是巨大骨骼堆積和編目為 DINO 5119 的眾多骨骼之一,上面有多條几乎垂直於骨骼方向的凹槽,以及方向不同的小劃痕——咬痕。在採石場發現的 1500 多塊脊椎動物遺骸中,這塊略微被咀嚼過的骨頭是同類中唯一的一塊。
但是是誰咬了這塊骨頭呢? 考慮到橫跨股骨的凹槽尺寸,至少有三個競爭者。 在同一採石場發現了異特龍的骨骼,這種大型掠食者是當時最常見的食肉動物。 異特龍的可能性最大。 但古生物學家也從同一沉積層中發現了三角龍角鼻龍和巨型 Torvosaurus 的骨骼。 異特龍、角鼻龍和 Torvosaurus 是當時的三巨頭,是蕨類植物覆蓋的沖積平原的頂級掠食者,現在被儲存為橫跨美國西部的莫里遜組,它們中的任何一個都可能造成了這些凹槽。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還有一個問題是罪魁禍首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咬痕是史前行為。 它記錄了生物如何將食物塞進嗉囊的過程。 在這種情況下,食肉動物是如何剝食肉的。 之前的研究已經對類似的痕跡進行了編目。 古生物學家已經確定,例如,暴龍不僅能咬碎骨頭,還能利用密集的牙齒靈巧地從骨骼上剝離肉。 我們從它們留下的痕跡中瞭解它們的一些行為。 這意味著 DINO 5119 上的咬痕是回顧大約 1.49 億年前生命的一種方式,那是侏羅紀時代的一些瞬間。
DINO 5119。 圖片來源:布萊恩·斯維特克
為此,古生物學家
戴夫·霍恩和丹·丘爾詳細觀察了蜥腳類動物的股骨,以找出是誰在吃,以及他們是如何吃的。 事實證明,透過食肉恐龍造成的破壞來確定其身份並非易事。
即使異特龍、角鼻龍和 Torvosaurus 的牙齒在橫截面和鋸齒狀等細節上彼此不同,但在這種情況下,冒犯的獸腳亞目恐龍並沒有在蜥腳類動物的骨骼中留下任何牙齒。 只有咬痕,以及各種因素——從咬的角度到牙冠高度的差異——使得將咬痕歸咎於特定的恐龍屬變得複雜。 異特龍的可能性最大,因為它數量眾多,但霍恩和丘爾寫道,“不可能自信地將咬痕歸因於這裡的候選獸腳亞目恐龍屬之一。”
然而,雖然咬人者尚不清楚,但他們的咬法卻更加清晰。 它遵循在其他地點和時間看到的模式。
進食的恐龍不是隨意咬的。 霍恩和丘爾寫道,咬痕集中在主要大腿肌群附著的地方。 當新鮮時,這可能是一個多肉的獎品,但研究人員指出,在這些沉積物中,咬痕的存在本身——非常罕見——可能表明食肉動物試圖從一塊幾乎已經被剝光的骨頭上分離出最後可用的肉。 莫里遜組的大型食肉動物可能更像貓,在這方面,優先食用軟組織,只有在必要時才刮骨頭。 DINO 5119 上的咬痕可能是絕望的訊號。
痕跡的間距和深度表明,進食的食肉動物至少咬了股骨兩次,當它試圖從骨頭上剝離肉時,牙齒劃過骨骼的外層。 這對於異特龍及其鄰居來說是出乎意料的。 穿刺-拉扯式進食——基本上就是字面意思——是暴龍的標誌,暴龍將在異特龍時代之後約 7000 萬年統治北美西部。 這種行為在侏羅紀時代並不常見,特別是因為當時的巨型食肉動物還沒有進化出像暴龍那樣可以輕鬆粉碎骨骼的重型頭骨,但它們仍然採用了類似的剝離骨骼附近肉的方法。
在這些關於牙齒間距和咬痕的討論之下,是食肉恐龍是謹慎的進食者。 它們不像 20 世紀恐龍電影中的一些定格動畫異常生物那樣隨意地啃食屍體。 侏羅紀晚期的大型掠食者的頜骨既強大又精確,以專注甚至精細的方式去除肉。 這給我們留下了一個莫里遜組時代的朦朧印象,但科學對此進行了強調。
想象一下,一隻異特龍沿著乾涸的沖積平原潛行,嗅著這裡和那裡散落的乾燥骨骼和身體部位——其他在強烈的季節性乾旱中死亡的恐龍的遺骸。 一根孤立的股骨,從其原始身體上分離出來,末端仍然掛著一些腐爛的肉。 這簡直不值一提,但是,食肉動物用後腳支撐著骨頭,低下頭,用前牙劃過股骨,颳起骨頭和破碎的肉,然後重新定位再次這樣做。 如果異特龍想要在旱季高峰期生存下來,它將不得不找到更多食物,因此,這些食物只能激起食肉動物的飢餓感,恐龍哼了一聲,繼續前進,希望能有一陣惡臭的風將它引向更肉的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