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很難不對袋熊說“哇哦”。這些草食性有袋動物看起來像有生命的枕頭。但現在想象一下,一種以肉而不是草和根為食的袋熊。這種野獸在史前時代確實存在過。它們就是有袋獅。
第一個被科學界認識的、長著裂肉齒的哺乳動物,袋獅(Thylacoleo carnifex),是由解剖學家理查德·歐文於1858年根據在澳大利亞發現的化石命名的。沒有人能夠想象出曾經存在過這樣的食肉動物。雖然它的頭骨讓人聯想到袋熊和考拉,但牙齒卻是刀片狀的切割器,用來切開肉。而且這種生物並非獨一無二。從2500萬年前到4.6萬年前,幾種不同的袋獅科動物生活在澳大利亞,現在古生物學家安娜·吉萊斯皮和她的同事們命名了其中最小的一種。
這種1800萬年前的有袋動物被命名為阿滕伯勒迷你獅(Microleo attenboroughi),目前僅從上頜骨的一部分和一個孤立的臼齒中得知。儘管如此,吉萊斯皮和合著者寫道,這些牙齒的特徵足以證明將這種有袋獅確立為科學界的新物種是合理的。雖然,考慮到它們的大小估計,稱之為“有袋小貓”可能更合適。迷你獅的體重只有一磅多一點。
迷你獅並不是當時唯一在該地區遊蕩的食肉動物。在同一地點和大致同一時期,還有另外兩種體型更大的有袋獅——豹子大小的瓦卡獅(Wakaleo)和家貓大小的普里西獅(Priscileo)。吉萊斯皮和同事們提出,這似乎與在其他近親有袋食肉動物中看到的模式相吻合,暗示每種有袋獅物種都有不同的飲食和習性,使它們能夠共存。考慮到它們較小的體型,迷你獅和普里西獅可能更多的時間是在樹上度過的。想象一下——一隻兇猛的小食肉動物在樹枝上竄來竄去追逐負鼠,而且這樣做看起來非常可愛。
有袋獅的族譜。 來源:Gillespie 等人,2016年
化石事實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名稱: 阿滕伯勒迷你獅(Microleo attenboroughi)
含義: Microleo 意為“迷你獅”,而attenboroughi 則向自然歷史電視節目主持人戴維·阿滕伯勒致敬。
年代: 中新世,距今1820萬至1780萬年之間。
世界上的位置: 澳大利亞河斯利世界遺產區。
何種生物?: 一種有袋哺乳動物,與考拉和袋熊有關。
大小:估計為1.3磅,大約相當於家貓幼崽的大小。
已知該生物身體的多少部分?: 一塊破碎的顎骨和一個孤立的第三臼齒。
參考文獻
Gillespie, A., Archer, M., Hand, S. 2016. 來自澳大利亞早中新世的一種微小的新有袋獅(有袋類,袋獅科)。Palaeontologia Electronica。19.2.26A: 1-26
往期古生物側寫
輕足蜥蜴 茂名貓 奈特的埃及蝙蝠 拉魯納蛇 里約多拉斯托齒 鮑勃·威爾的水獺 埃及犬獸 瓦斯丹礦貘 盤古翼 黎明巨口鯊 根加蜥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