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蜥腳類恐龍一直以來都以體型龐大著稱。像超龍這樣的大型物種,其肌肉、肌腱、韌帶和其他組織的簡單組成,即使是伸出脖子,對於任何捕食者來說,啃食也是一項艱鉅的任務。這些恐龍驚人的生長速度也起到了防禦作用。新孵化的蜥腳類恐龍就像侏羅紀的爆米花,但它們快速膨脹的生長策略讓幼崽有希望長大到不容易被捕食的地步。
但這絕非全部。例如,一些蜥腳類恐龍的鞭狀尾巴被認為是防禦性武器,而像蜀龍這樣的恐龍甚至有尾錘。現在,根據古生物學家帕勃羅·加利納及其同事發表的新論文,蜥腳類恐龍可能在其武器庫中增加了尖刺。在巴塔哥尼亞大約 1.39 億年前的岩石中發現的化石,揭示了一種特別多刺的蜥腳類恐龍。
古生物學家帕勃羅·加利納及其同事將這種恐龍命名為Bajadasaurus pronuspinax。如果其他條件相同,這種恐龍作為一具以頭骨為代表的蜥腳類恐龍,會引起相當大的轟動。儘管這些恐龍看起來可能很大很堅固,但它們的頭部經常丟失。(不過,說實話,我不確定是否有人量化過無頭蜥腳類恐龍骨骼的發現頻率是否高於其他型別的恐龍。)但使巴哈達龍在古生物愛好者推特上迅速走紅的是,這種蜥腳類恐龍的頸椎上長有彎曲的、向前突出的脊椎。重建後,這種恐龍看起來像一隻非常憤怒的毛毛蟲。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種相似之處可能並非巧合。許多毛毛蟲都有帶刺的、會蜇人的毛髮,看起來和它們給人的感覺一樣糟糕。這對捕食者來說是一種警告。也許,加利納和他的同事認為,巴哈達龍的尖刺起到了類似的作用。
古生物學家至少見過一次類似的結構。南美的蜥腳類恐龍阿馬加龍——與巴哈達龍關係密切——的脖子上長著兩排向後突出的脊椎。沒有人知道為什麼。這些尖刺看起來太脆弱了,不像是武器,所以人們給出了傳統的替代解釋——社會訊號、性選擇和體溫調節。
巴哈達龍有點不同。首先,我們對這種恐龍知之甚少。這種恐龍有一個特別多刺的脖子的想法是基於對一個帶有鉤狀脊椎的單一椎骨以及這種恐龍與阿馬加龍的關係的發現。真正的動物可能會看起來更保守,甚至更極端。加利納和合著者指出,巴哈達龍的頸部尖刺覆蓋著極長的角蛋白鞘的想法,是基於先前對阿馬加龍和其他恐龍的研究。
那麼,有什麼證據表明巴哈達龍進化出了一排向前突出的尖刺“柵欄”來進行防禦?就目前而言,這一假設尚未經過檢驗。
古生物學家幾十年來一直在努力解決這個難題,許多“武器”(如角龍的角)最終看起來更像是社會訊號,而不是長矛和盾牌。而且,脊椎動物身上精心設計的結構也很少只有一個原因。 “奇特的結構”通常代表著妥協。例如,在各種現代羚羊中,角通常受到與防禦、社會訊號、性競爭和體溫調節相關的壓力的影響,在一個領域的側重會產生與另一個領域不同的形狀。恐龍的情況也是如此,因此試圖為一個精心設計的結構找到單一原因很可能會偏離目標。
儘管如此,很難想象一隻飢餓的白堊紀早期獸腳類恐龍會看著一隻成年巴哈達龍並想攻擊它的脖子。也許這些尖刺根本不需要任何機械防禦功能。也許——除了向巴哈達龍本身傳遞社會訊號外——這些尖刺使恐龍看起來更大、更具威脅性,或者以其他方式提供了額外的威懾。這純粹是猜測,並且在一種已滅絕的動物身上幾乎不可能進行測試,但這個概念是基於我們現代世界中的生物學線索。
找到更多的巴哈達龍來了解尖刺細節的個體差異,以及幼年巴哈達龍長大後尖刺是如何變化的,可能會為這些結構提供一些線索,就像它們為鏟狀喙的鴨嘴龍的頭冠所做的那樣。一個極其酷炫的新恐龍被新增到名單中。現在我們的任務是更好地瞭解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