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如何炫耀其魅力

神秘的抓痕表明非鳥類恐龍可能像現代鳥類一樣展示求偶行為

Albertosaurus

艾伯塔龍在摩押巨人中的一對。

Brian Switek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們知道鳥類是活生生的恐龍。這意味著,根據定義,鳥類具有恐龍的特徵。但是非鳥類恐龍有多像鳥類呢?

如果期望霸王龍的行為像火雞或鴯鶓一樣,那就錯了。訣竅是追蹤恐龍的行為——在現在和過去之間來回觀察,尋找將古代恐龍與其現代後代聯絡起來的線索。足跡和遺蹟化石——本質上是化石化的行為——是做到這一點的絕佳方法,白堊紀土壤中的抓痕揭示了古代恐龍行為中一些更像鳥類的方面。

去年年初,古生物學家馬丁·洛克利和他的同事對多年來一直困擾古生物學家的遺蹟化石提出了新的解釋。在科羅拉多州白堊紀地層的幾個地點,古生物學家發現了數十個抓痕。它們很可能是大型獸腳類恐龍造成的,但它們意味著什麼呢?現代鳥類的行為似乎提供了一個答案——這些被擾動的凹坑是展示場所,白堊紀恐龍像珩科鳥類和其他今天的鳥類一樣在土壤中抓撓。鑑於遺蹟化石也有自己的名字,研究人員將這些化石化的瞬間稱為雙葉奧斯滕迪克努斯(Ostendichnus bilobatus)。

正如古生物學家發現意外事物時經常發生的那樣,這些抓痕正在其他地方出現。在科羅拉多州發現了更多的抓痕地點——一個地點有兩層不同的地層抓痕——並且在加拿大的白堊紀岩石中也發現了這些痕跡。(在韓國也有類似的痕跡,儘管研究人員對它們的分類略有不同。)隨著這些新發現,洛克利和他的同事們釋出了關於他們認為恐龍在做什麼的最新資訊。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抓痕都是在科羅拉多州內圖裡塔組(Naturita Formation)9700萬年前的岩石中發現的。每一組都是獨一無二的。它們是由不同大小的恐龍製作的,這些恐龍在它們的展示中付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不過,稍微放大一點來看,一些有趣的趨勢就會顯現出來。

洛克利和他的同事報告說,至少在一個地點,有兩層抓痕。這表明,在地面上抓撓的恐龍反覆來到這個特定的地點,可能持續了多個季節。科羅拉多州的抓痕地點也相距約三到六公里。這可能意味著個別的小型展示活動在一個廣闊的地理區域內進行,或者,研究人員寫道,展示場地可能非常巨大,涉及許多分佈在整個景觀中的恐龍。

我們不知道是什麼種類的恐龍製造了這些抓痕。這是岩石儲存了足跡,但未能儲存骨骼或它們之間聯絡的案例之一。我們只知道恐龍做了什麼,而不是它們的身體。但想象一下,類似於艾伯塔龍的生物,沿著海岸平原闊步前進。恐龍停了下來,咆哮著,用它巨大的後腳抓撓地面,宣示它的領地,並向任何可能在聽的同類炫耀。這只是白堊紀時期的一個小瞬間,但它已經存活了數千萬年,以至於我們可能會對它感到好奇。

參考文獻

Lockley, M., Houck, K., Matthews, N., McCrea, R., Xing, L., Tsukui, L., Ramezani, J., Breithaupt, B., Cart, K., Martin, J., Buckley, L., Hadden, G. 2017. 北美白堊紀新的獸腳亞目恐龍展示場地:空間和時間分佈的線索。《白堊紀研究》。doi: 10.1016/j.cretres.2017.09.0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