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已滅絕的恐龍是什麼樣子的?自從“恐龍”這個詞甚至還沒有被創造出來的時候,我們就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奇怪的骨頭激發了我們對與今天我們周圍看到的任何生物都不同的生物的想法。這種迷戀仍然吸引著我們的想象力,並推動著科學發現,儘管這不僅僅是簡單地獲取更多的骨頭和資料。這是一個混亂的過程,我們認為我們知道的和可能發生的事情不斷地相互碰撞。即使是一些看似簡單的事情,比如一些恐龍是否有臉頰,也是一個可以進行辯論的肥沃領域。
想想像三角龍這樣的恐龍。這種巨大的、有三個角的草食動物有著像園藝剪刀一樣的下顎,只是用牙齒代替了刀片。考慮到這種動物啃食植物的習慣,某種臉頰對於在恐龍咀嚼時將這些團塊和碎片留在嘴裡是有利的。但是我們如何才能知道呢?沒有人發現一個精心儲存的、具有原始皮膚印記的三角龍頭骨來為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即使這樣的化石存在)。到目前為止,就目前的證據而言,答案取決於我們對肌肉和骨骼之間關係的瞭解。這就是解剖學家阿里·納巴維扎德用來研究一些草食性恐龍咀嚼肌肉的依據。
納巴維扎德專注於鳥臀目恐龍,或者包含諸如裝甲恐龍、角龍、鴨嘴龍等熟悉的侏羅紀明星的主要恐龍類群。(其他的草食性恐龍——長頸蜥腳類恐龍和獨立進化出植食性飲食的各種獸腳類恐龍——不在此研究之列。)這些恐龍似乎是最有可能長出臉頰的,特別是那些進化出自己咀嚼植物材料方式的晚期和更高階的物種。如果我們把像埃德蒙頓龍這樣的恐龍稱為“白堊紀的牛”,那麼就值得問問它們是否像牛一樣長著臉頰。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世界發現和塑造我們世界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納巴維扎德指出,問題在於,沒有鳥類、鱷魚或爬行動物有像哺乳動物那樣的臉頰。如果恐龍有臉頰,那麼其底層的肌肉組織就會非常不同。所以這就是骨骼的作用所在。肌肉疤痕和其他線索可以幫助揭示已滅絕動物的解剖結構和肌肉的範圍。如果恐龍有自己型別的臉頰,那麼應該有解剖學上的跡象。
納巴維扎德的發現與之前提出的有所不同。似乎存在一個從下顎到三角龍、埃德蒙頓龍、甲龍和一些其他鳥臀目恐龍的“向前延伸的肌肉支援系統”——也就是說,下顎和頭骨之間的肌肉連線進一步向前延伸。這不僅從生物力學的角度使咬合和咀嚼更有效率,而且有助於將食物留在口中,而無需進化出一種特殊的、新穎的臉頰。大型的、草食性的鳥臀目恐龍有自己獨特的解剖學解決方案來整天咀嚼植物,這進一步證明了生命,嗯,找到了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