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二齒獸有一種不可否認的可愛之處。可以很容易地認為它們是二疊紀和三疊紀的海牛,是我們原哺乳動物的表親,它們桶狀的身體、扁平的臉龐和獠牙賦予了它們自己“醜到可愛”的氛圍。當然,我們對它們外觀的大部分了解都來自於骨骼和比較解剖學的綜合,但這並不是全部。在阿根廷洛斯梅努科斯組晚三疊世岩石中發現的化石足跡,為我們理解這些古代合弓綱動物的外觀和運動方式增加了一點資訊。
這些被古生物學家保羅·西頓及其同事描述的足跡可以歸類為五趾足跡。這是在南非類似年齡地層中發現的類似五趾足跡的名稱,歸因於二齒獸的蹣跚步伐。但是,西頓及其合著者指出,足跡與僅根據骨骼對二齒獸姿勢的預期之間存在一些細微的差異。足跡似乎表明,留下足跡的動物靜止時或多或少是踮著腳尖站立的,但在動物移動時,整個腳部——骨骼和軟組織——都是承重的。
博物學家以前見過這種情況。大象的腳,其中相對較小的腳趾和肉質支撐墊協同工作,粗略地近似於 2 億多年前五趾足跡製造者的情況。西頓及其同事提出,這可能意味著這種專業化允許更大的體型——開啟了可能性——而不是直接將體型增大作為一種解剖學上的應對機制。如果二齒獸能夠存活更長時間,也許它們可以超越豬和牛的體型。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釋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這意味著我們不僅對這些動物的外觀有了更好的瞭解——它們的腳上有肉質墊,可以起到減震器的作用——而且還了解了它們的運動方式,儘管體型小得多,但它們仍以類似大象的方式緩慢行走。骨骼和足跡各自有其獨立的優點,但當它們結合在一起時,可以更有效地完善我們對過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