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有時,我們很難不習慣於大量的恐龍發現。覆蓋羽毛的恐龍早已不是新聞,自2010年以來,古生物學家一直在逐步描繪恐龍的外觀。(更不用說之前認為超出古生物學範圍的一系列其他發現。)現在,有一些年輕的恐龍愛好者成長起來,他們對毛茸茸的 暴龍 不會感到驚訝,他們期望他們的猛禽像烏鴉或喜鵲一樣有顏色。這正是我喜歡回想起自己童年時期對恐龍的迷戀的原因——回到 80 年代和 90 年代恐龍熱潮時期——並欣賞那些如果我那時知道它們會讓我大吃一驚的發現。
Quanguo Li、Julia Clarke、Ke-Qin Gao、Jennifer Peteya 和 Matthew Shawkey 剛剛發表的一項研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研究人員從“儲存極其完好的白堊紀鳥類 孔子鳥 標本”——一種鳥類恐龍,我們不要忘記——中檢測到了這種史前飛行器的羽毛曾經覆蓋的圖案。
孔子鳥 是一種非常棒的化石生物,因為人們發現了許多標本。這不僅讓古生物學家可以欣賞這種鳥類的變異,而且在儲存完好的地點發現的大量 孔子鳥 化石也增加了檢測到如果樣本量較小就會讓我們忽略的精細特徵的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Li 及其同事研究了一個名為 CUGB P1401 的標本,以尋找有關這種失落已久的鳥類顏色的線索。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從一開始,CUGB P1401 就有秘密要分享。羽毛儲存得非常精細,一些翼羽甚至似乎顯示出較深的斑點,這可能是該鳥在生活中顏色圖案的一部分。不過,為了確保這一點,Li 和合著者分析了這種化石的化學成分和微觀細節。這將揭示這些圖案是生物性的,還是由於其他現象在死後才出現的。
就顏色而言,古生物學家認為,這種 孔子鳥 很可能具有灰度外觀。這與之前對另一個 孔子鳥 標本的分析結果一致。但 CUGB P1401 的特別之處在於,該化石保留了一些以前從未見過的華麗特徵。研究人員在翅膀的一部分發現了大斑點的證據,在喉嚨和下腿上發現了引人注目的羽毛圖案,以及頭頂的冠毛。
這些發現可能有助於區分不同的 孔子鳥 物種,或者與骨骼微觀結構的研究結合起來,可以識別同一物種的雄性和雌性。問題是這些圖案對活鳥意味著什麼。這些斑點是為了引起注意嗎?還是為了偽裝?冠毛與求偶、威脅展示或其他什麼有關嗎?我們目前還不知道,但我們能夠提出這些問題這一事實本身就很棒。 孔子鳥 ——和其他恐龍——無疑會繼續發生變化,但這正是值得我們停下來欣賞的原因,如果可以的話,化石記錄還有很多東西要告訴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