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恐龍的棲息地是我們詢問這種可怕蜥蜴的基本細節之一。然而,就像與恐龍有關的任何事情一樣,現實情況比我們通常意識到的要複雜得多。
恐龍骨骼被挖掘出來的地點並不是這種動物生活的地方,而是它被埋葬的地方。即使我們將範圍擴大到一般區域或省份,我們使用的現代地名也不一定反映古代的現實。大陸板塊發生漂移。海洋上升和下降。山脈隆起又被侵蝕。這種變化比我們所能理解的還要大,這使得我們努力擴大我們想象力的範圍。
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發現的一種出人意料的似鳥龍類恐龍,讓我想到了特定恐龍化石的發現地與我們可以說某個屬或物種實際生活地之間的差距。這是在亞洲和北美洲經常發現的似鴕龍類恐龍之一,結果證明是恐龍公園組中發現的第六種不同的似鳥龍類。但這可能不是一種新的恐龍。至少目前看來,它似乎是在遠離加拿大西部的地方已經發現的一種恐龍。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2011年,古生物學家徐立及其同事在中國河南省命名了一種新的似鳥龍類。他們將其命名為河南秋浦龍 (Qiupalong henanensis),研究人員在描述中指出,他們的動物與在北美洲發現的似鳥龍類非常相似。然而,當時已知沒有似鳥龍類分佈在超過一個大陸上。亞洲的物種僅限於亞洲,正如北美洲的物種被隔離在該大陸一樣。
這就是被稱為 CMN 8902 的化石發揮作用的地方。這具部分骨骼是化石獵人 C.M. 斯特恩伯格於 1921 年發現的,由椎骨、肋骨、肢體部分和髖部組成。這些材料在被發現後並沒有引起太大的興趣,並於 1972 年被歸類為一種名為高聳鴕鳥龍 (Struthiomimus altus) 的北美洲物種。但現在,麥克菲特斯和同事們利用這具骨骼以及其他相關材料,認為這些骨骼代表了秋浦龍屬 (Qiupalong) 的一個物種。如果他們是對的,這將是第一個同時存在於北美洲和亞洲的似鴕龍屬。
加拿大秋浦龍的恥骨(髖骨的一部分)。圖片來源:McFeeters 等人,2017 年
麥克菲特斯及其合著者解釋說,來自北美洲和亞洲的化石不僅在地理位置上,而且在時間上也相隔甚遠,因此,較早的加拿大秋浦龍 (Qiupalong) 可能是不同的物種。但這為白堊紀期間各大洲之間恐龍的交流提供了新的線索。在艾伯塔省發現早期秋浦龍 (Qiupalong) 物種表明該屬起源於北美洲,隨著海平面下降開啟臨時的遷徙路線,恐龍種群與角龍、暴龍和鴨嘴龍一起擴散到亞洲。
那麼秋浦龍 (Qiupalong) 住在哪裡呢?古生物學家可以追蹤 GPS 座標到發現地點,這些地點大致表明了個體動物曾經漫步的地方。但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講,這個屬講述了一個跨越兩個大陸和一千萬年的故事,恐龍種群隨著大自然的變幻莫測而擴張和收縮。
參考文獻
McFeeters, B., Ryan, M., Schröder-Adams, C., Currie, P. 2017. 北美洲首次發現秋浦龍 (Qiupalong) (獸腳亞目:似鳥龍科)及其晚期似鳥龍類的古生物地理學。FACETS。doi: 10.1139/facets-2016-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