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咬的骨頭是白堊紀零食的標誌

一塊受損的頸盾骨讓我們得以重溫史前時期的一個短暫瞬間

Scavenge

一隻 蛇發女怪龍 正在啃食一具腐爛的 尖角龍的屍體。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無論是關注骨骼、孤立的牙齒,還是古老的印記,化石通常都被視為一個獨立的實體。它是單一的、獨立的,只屬於自然歷史編年史中的一個物種或一個故事。但情況並非總是如此。有時,古生物學家會遇到史前時期交織在一起的方面,即久已逝去的生命相互交匯的點。想想咬痕。

咬痕在技術上屬於遺蹟化石的範疇。也就是說,它是記錄生物行為的古代生命遺蹟。不過,就咬痕而言,穿刺和溝壑必須留在某種表面上——就像腳印必須印在古代沉積物中一樣——而且,通常,這個基質是骨頭。大衛·霍恩、達倫·坦克和凱萊布·布朗在一項新研究中描述了這樣一個遺蹟——證明了一隻年幼的角龍如何成為白堊紀時期的零食。

有問題的標本,以其目錄號 TMP 2014.012.0036 為人所知,是在艾伯塔省著名的富含化石的恐龍公園地層中發現的,該地層大約有 7500 萬年的歷史。它曾經可能是常見的草食動物尖角龍或類似的角龍科動物的一部分。與來自這個地方的令人驚歎的骨骼相比,這塊破碎的頸盾骨——鱗狀骨的一部分——可能看起來並不算什麼。但兩個相互關聯的因素使這塊骨頭引人注目。這塊骨頭來自一隻亞成年動物,並且上面有咬痕。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儘管之前已經發現過帶有這種特殊恐龍破壞的角龍骨骼,但霍恩和合著者寫道,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關於亞成年角龍骨骼上的咬痕的報道。化石上的至少兩個痕跡可以“確鑿地解釋為咬痕”。問題,一如既往,是誰在吃東西。

解釋食肉恐龍的咬痕的挑戰之一是,儘管牙齒結構存在差異,但這些食肉動物的咀嚼方式相似。也就是說,它們的牙齒通常以刺穿和拉動的動作起作用。這意味著非常不同的食肉動物可能留下相似的咬痕。然而,根據頸盾骨上溝壑的大小和形狀,霍恩和同事認為,這塊骨頭是被馳龍(想想迅猛龍之類的東西)、一隻年輕的暴龍,或兩者都有可能咬過的。

這不僅僅是關於誰吃了誰的問題。咬痕沒有顯示出癒合的跡象,表明它們是在死亡時或之後造成的。考慮到角龍的鱗狀骨沒有太多肉或其他可食用的資源可供食用,霍恩和合著者認為,當這隻年輕的角龍屍體的其餘部分被揀選得差不多時,咬痕代表著食腐行為。也許這塊尖角龍殘骸上剩下的一點點食物只提供了一丁點兒食物,當白堊紀食肉動物繼續尋找更多食物時,這隻能讓它們的胃咕咕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