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恐龍聚集在一起的一個微小原因

傳播必需細菌可能為草食性恐龍成群結隊提供了額外的理由

Gryposaurus

分享分解植物的細菌可能為像鴨嘴龍這樣的恐龍提供了社交的好處。

布萊恩·斯威特克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非鳥類恐龍成群結隊有很多充分的理由。更多的眼睛意味著對捕食者更高的警惕性,而且,如果失敗了,群體越大,恐龍個體被選為晚餐的機會就越小。照顧後代,以及尋找潛在的配偶,也更容易集體進行。但可能存在一個隱藏的好處,幫助推動了群居恐龍的進化,這與它們的內臟息息相關。

古生物學家馬可·羅馬諾和詹姆斯·法洛在

一篇新論文中指出:“現存的草食性脊椎動物在基因上並沒有被賦予分解和代謝纖維素和其他纖維狀植物組織的酶。”現代草食動物透過“感染”適當的腸道細菌來解決這個問題,通常是透過攝入其父母或鄰居的糞便。如果這對於像鏟狀喙的麥氏龍和角狀的尖角龍這樣的非鳥類恐龍來說是真實的,那麼草食性恐龍進行社交就會有另一個充分的理由。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羅馬諾和法洛指向了像蛋山這樣的地點。在這裡發現了數十隻麥氏龍,從幼崽一直到成年,以及多個巢穴。研究人員提出,在這樣的地方,已經含有分解植物細菌的成年麥氏龍的糞便可能已經被混入巢穴的結構中。幼崽可能在食物掉入巢穴時意外攝入腸道微生物,甚至在彼此之間傳播細菌。其他幼年恐龍與成年恐龍一起聚集的地方,如艾伯塔省的尖角龍骨床,也可能是轉移腸道細菌需求的跡象。

目前,這種論點是推測性的。我們對恐龍的消化系統知之甚少——主要透過腸道內容物、石化的糞便以及其他消化終產物來了解——而且社交趨勢似乎並非普遍現象。例如,長頸蜥腳類恐龍被認為對其卵採取了“產下就走”的策略,就像現代海龜一樣,它們的幼崽的生存僅僅是一個數量遊戲。同樣,三角龍通常是單獨發現的,唯一報告的可能具有社交性的情況是在幼年個體中。除非分解植物的細菌化石被儲存下來,並且可以從化石腸道內容物中鑑定出來,否則可能很難驗證這個想法。

然而,恐龍是真實的動物,而且,像今天活著的動物一樣,它們實際上本身就是生態系統。一定存在恐龍微生物群,它們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就像恐龍自身一樣。如果我們想要完全理解恐龍,那麼,我們必須超越血肉和骨骼。也許未來的研究會支援羅馬諾和法洛提出的觀點。也許不會。但就目前而言,我不禁分享他們對這種可能性的驚歎。正如他們在提案的結論中所寫的那樣,“令人深思的是,微小的有益細菌,人類肉眼看不見,可能充當了內部飛行員,驅動著重達 80 噸的巨獸的社會進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