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黃昏龍與馬有什麼相似之處?這並不是像“為什麼烏鴉像寫字檯?”一樣有意令人費解的謎語。這是一個關於剛剛進入古生物學聚光燈下的一種不尋常恐龍的解剖結構和習性的真實問題。
由古生物學家馬克斯·蘭格和十位同事描述,黃昏龍的骨骼是從巴西南部卡尤阿群的白堊紀地層中發現的。在這裡發現恐龍本身就值得注意。迄今為止,從這個時間段已知的脊椎動物是蜥蜴、海龜和翼龍。但黃昏龍即使在其奇怪的恐龍家族中也是特別的。
在多分支的恐龍樹中,黃昏龍是一種諾亞龍。這些恐龍並不是家喻戶曉的名字。該類群是角龍類的一個子集,角龍類是因角鼻龍和食肉牛龍等而聞名的長有角的獸腳亞目恐龍。但諾亞龍是非常不同的動物。它們通常相對較小且細長,頭部骨骼結構奇特。有些,比如馬氏龍,有向前指的牙齒,被認為適合捕捉魚類。另一方面,利穆龍幼年時有牙齒,但在成年時全部失去了牙齒,這可能表明這種恐龍在主要為肉食性的家族中是食草動物。現在,黃昏龍為怪異的解剖結構增添了一份色彩。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蘭格和合著者根據椎骨、肢骨、頭骨碎片和其他部分,估計黃昏龍在生時大約三英尺長。而且它可能實際上是靠每隻腳的一個腳趾來支撐它的重量。
恐龍的足部比例提供了顯著的細節。像大多數其他獸腳亞目恐龍一樣,黃昏龍每隻腳上有三個向前延伸的腳趾。但第二和第四蹠骨的骨幹(腳趾前的腳骨)被壓縮。它們讓人想起現代馬匹位於中央第三腳趾兩側的退化掌骨。不僅如此,蘭格及其同事寫道,第二和第三腳趾的爪子也以類似的方式被壓縮。研究人員認為,當這種恐龍行走時,它主要是將重量放在中央的第三個腳趾上。
但是為什麼黃昏龍會進化出這樣的腳呢?也許當地的棲息地與此有關。卡尤阿群被認為是類似沙漠的沙質地帶,我們知道一些現代沙漠居民,比如鴕鳥和被稱為跳鼠的齧齒動物,也有類似的退化腳趾,並且透過在中央腳趾上保持平衡來移動。黃昏龍的腳是否可能是與速度或不尋常的運動形式相關的適應性進化?蘭格和同事指出,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而且其他兩個腳趾不應被完全排除與恐龍的運動無關,但顯然黃昏龍的做法與大多數其他獸腳亞目恐龍不同。
另一種形式的化石證據可能會提供一些線索。在發現黃昏龍的地方附近,以及南美其他可以追溯到侏羅紀的地層中,古生物學家發現了恐龍的足跡,這些恐龍似乎是在功能上用單箇中央腳趾行走的。對這些痕跡的解釋需要謹慎。專家們必須不斷地問自己,他們看到的是壓在沉積物中的足跡,還是剝去了一些原始細節的下層足跡。但如果這些足跡如它們所呈現的那樣,那麼這要麼表明一個奇怪的諾亞龍的悠久譜系,要麼是反覆出現的使用單個腳趾保持平衡行走的獸腳亞目恐龍的進化。現在,尋找答案的競賽開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