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睡病和采采蠅

儘管這個部落格主要關注細菌,但我偶爾也會走出我的舒適區,涉足其他傳染性元素,如病毒、朊病毒和真菌。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儘管這個部落格主要關注細菌,但我偶爾也會走出我的舒適區,涉足其他傳染性元素,如病毒朊病毒真菌。我還沒有充分討論的一個主題是原生動物病原體;這些單細胞生物不是細菌,但卻是世界上一些最致命疾病的罪魁禍首,包括瘧疾、昏睡病和弓形蟲病。

雖然其中一些原生動物可以透過與糞便或受汙染的水直接接觸而感染,但它們中的許多依靠動物載體來完成其生命週期的一部分。因此,對這些載體的研究和控制在對抗疾病中起著重要作用。最近,《公共科學圖書館·被忽視的熱帶病》雜誌整理了一整系列關於采采蠅的文章和社論,采采蠅是導致昏睡病的原生動物的傳播媒介。

昏睡病是由一種叫做布氏錐蟲的寄生蟲引起的。布氏錐蟲由一個單細胞真核細胞組成,因此包含此類細胞的所有內部特徵:細胞核、線粒體、高爾基體和內部膜系統。它還在其生命週期的大部分時間裡有一個尾巴或鞭毛。該生命週期是複雜的,並且原生動物的形式會發生幾次變化。在被采采蠅注入人體血液後,寄生蟲可以游到體內的各個部位,並在包括淋巴液和脊髓液在內的體液中繁殖。血液中的寄生蟲隨後會被另一隻正在進食的采采蠅吸收。它們被帶入蠅的腸道,然後到達唾液腺,準備注入另一個人。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世界塑造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昏睡病的症狀包括關節疼痛、頭痛和發燒,以及使該疾病得名的嗜睡。不幸的是,布氏錐蟲能夠穿過血腦屏障,一旦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就會導致患者變得嗜睡或精神失常,然後陷入昏迷和死亡。有兩種主要的昏睡病變體,由兩種不同的布氏錐蟲亞種引起。一種是較長期的慢性病,可以在進入中樞神經系統之前持續數年,只有輕微的症狀。另一種則更為嚴重和急性 - 在感染後3-12個月內導致死亡。還有一種相關疾病會導致牛和牲畜患上昏睡病。

根除昏睡病的困難之一是,由於布氏錐蟲可以改變其外部蛋白質外殼,因此沒有針對它的有效疫苗。也沒有現有的自然療法,例如治療瘧疾的奎寧。因此,治療該病最成功的方法是那些依賴於控制傳播媒介(采采蠅)的方法。使用誘捕器和殺蟲劑去除昆蟲傳播媒介可導致該病發病率的下降。最近,蒼蠅的完整基因組序列已被公佈,這與對其免疫、消化和生殖系統的研究一起,應有助於有效地將其從昏睡病流行的地區清除。

---

參考文獻

完整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系列

Aksoy S, Attardo G, Berriman M, Christoffels A, Lehane M, et al. (2014) 非洲人類錐蟲病研究獲得推動:揭示采采蠅基因組。 PLoS Negl Trop Dis 8(4): e2624.

Headrick DR (2014) 1900-1940年東非和中非的昏睡病流行病和殖民應對。PLoS Negl Trop Dis 8(4): e2772.

國際舌蠅基因組計劃。采采蠅(舌蠅)的基因組序列:非洲錐蟲病的傳播媒介。 科學。 2014年4月25日;344(6182):380-6 [付費牆後]

About S.E. Gould

A biochemist with a love of microbiology, the Lab Rat enjoys exploring, reading about and writing about bacteria. Having finally managed to tear herself away from university, she now works for a small company in Cambridge where she turns data into manageable words and awesome graphs.

More by S.E. Goul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