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第一批科學期刊出版於17世紀後期,這些印刷出版物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化甚微。印刷技術、發行以及商業出版商的出現都對這一過程產生了影響,但其基本形式仍然很容易辨認。
然後,網際網路誕生了。科學家和出版商歡呼網際網路是科學傳播變革的力量,許多期刊開始線上提供文章。但幾乎沒有變化。印刷出版的傳統根深蒂固,出版商建立的網站模仿了印刷出版物的結構。
目前大多數期刊仍然保留著一些印刷起源的遺蹟(即使它們不再出版印刷版),許多“原生線上”期刊也試圖模仿其以前的印刷競爭對手。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引用格式
在印刷時代,很多人花了很多時間思考如何使期刊更小(頁數更少,因此印刷和運輸成本更低),同時仍然保持可讀性。因此,許多期刊開發了極其簡略的引用格式,通常省略文章標題或縮寫期刊標題。
在線上,沒有必要為了節省空間而計算字元數,但許多期刊仍然使用這些縮寫的引用格式。在2013年,這些縮寫的期刊標題唯一的作用就是讓非專業人士感到困惑,並迫使他們花費更多時間在谷歌上搜索。說真的,Int. Congr. Ser.? Rev. Roum. Chim.?
許多期刊也選擇從其縮寫引用中省略文章標題,這種做法讓我感到沮喪。雖然讀者在閱讀文字時通常可以透過文章在文字中的使用方式來了解一些關於文章的資訊,但有時這非常模糊(甚至具有誤導性)。完整的文章標題對於試圖理解手頭文章來源的讀者來說非常有幫助。
出版商們,請 просто 拼寫出文章和期刊標題,為我們所有人節省一些查詢資訊的時間。確保您提供 DOI 以使查詢更容易,並將這些 DOI 轉換為連結以節省我們的時間。
頁碼
對於少數仍在出版印刷版的期刊來說,頁碼當然是必要的。但是,越來越少的期刊仍在出版印刷版(而且越來越少的圖書館訂閱它們)。對於線上期刊,頁碼引入了論文的人為排序,這通常看起來很愚蠢,因為大多數文章不會與它們之前和之後的文章一起檢視。那麼,為什麼純線上期刊仍然使用頁碼呢?這是印刷出版的人為產物,文章編號(或僅依靠 DOI 作為文章識別符號)將簡化查詢事物的過程。
期號
在印刷出版的世界中,文章會附加到期刊的實體期號中,在特定時間出版和發行。如果文章收到得太晚,就無法收錄進去。隨著網路的出現,不再需要一次性出版一組文章。文章可以在準備就緒後立即出版。
那些堅持印刷世界遺留物的出版商最終會在出版過程中引入令人困惑的複雜性。文章可能在6月份線上釋出,但直到1月份才成為正式期號的一部分(即使沒有出版印刷版)。這個“正式期號”實際上並沒有改變文章的可用性。這實際上為出版商創造了一些機會來操縱其影響因子(和其他指標),因為他們可以在文章正式出版日期前幾個月使其可用,從而讓研究人員有更多時間使用和引用該出版物。
其他文章可能會被不必要地延遲,因為編輯們在等待“期號”中的其他文章完成編輯和排版。專題文章集仍然很方便,但它們不需要同時釋出。我希望看到更多期刊放棄“期號”的人為產物,轉而支援持續出版。
當期刊上線時,最簡單的過渡方式是簡單地釋出一份仍然看起來像印刷出版物的線上副本。這種格式就是 PDF。一方面,PDF 打印出來後可以在飛機起飛期間很好地閱讀(哦,等等,沒事了)。但是,透過依賴 PDF,出版商錯失了利用 HTML 提供的工具的機會。諸如在文件內連結到文章章節或參考文獻,或連結到其他文件等簡單的進步,花費了很長時間才成為常態,而一些原生線上出版物仍然不提供此類工具。我仍然會遇到將整個期號作為單個 PDF 釋出的出版物,這增加了查詢所需資訊的額外步驟。雖然 PDF 列印起來很方便,但它們限制了文章內容的使用方式。表格無法下載,資料無法重新分析。高質量的影像無法輕鬆儲存。而且,從參考文獻部分查詢條目需要更長的時間。
值得慶幸的是,越來越多的出版商正在嘗試 HTML 或 XML 甚至 EPUB 版本的期刊文章。新功能包括更大的字型、內部導航、連結的參考文獻和可下載的影像。互動式功能正變得越來越普遍。出版巨頭 Elsevier 正在努力實施所謂的 可執行論文,讀者可以在閱讀文章時執行程式碼。期刊 F1000Research 剛剛宣佈在其文章中內建了一個新的資料分析工具(在同行評審之前釋出),使審稿人和讀者能夠 操作和重新分析資料。希望新的和現有的出版商將繼續嘗試期刊文章的佈局和功能,以利用網路上發現的機會。
同行評審過程
我們今天所知的盲法同行評審過程是在20世紀下半葉發展起來的,因為編輯不再有時間和知識來批判性地審查所有提交的稿件。稿件(透過郵件!)被髮送給編輯,編輯將副本傳送給幾位審稿人(透過郵件),審稿人將評論發回給編輯(透過郵件)。在出版之前,不可能徵求太多人的意見,也很難確定讀者在出版後是否認為這項研究做得好或有趣。由於空間非常寶貴,編輯需要進行選擇,經常拒絕紮實的科學文章,因為它們不夠重要或獨特。
隨著期刊轉向線上,新的線上同行評審系統被構建為模仿這個過程,只是沒有了影印。但時間線保持不變——大多數期刊的稿件仍然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透過同行評審——而且編輯仍然通常只在出版前徵求少數專家的意見。
網際網路實現的即時通訊為試驗同行評審過程提供了機會,但很少有期刊甚至在考慮改變。做出改變肯定很困難。當前的系統與學術獎勵系統、對盲法同行評審質量的根深蒂固的信念(這很難研究,參見 Couzin-Frankel,2013)以及缺乏鼓勵出版商創新的經濟激勵密切相關。
有一批新的原生線上期刊正在利用線上通訊提供的機會,一些已建立的期刊也運行了試點專案,測試傳統過程中的變化。一些期刊(如 PLOS 期刊和許多 BioMedCentral 期刊)允許註冊使用者對文章的某些部分發表評論或向作者提問。其他期刊(如 PeerJ 和 F1000Research)正在試驗將審稿人評論與已發表的文章一起釋出。
儘管人們對當前的同行評審系統有一些不滿,但大多數研究人員對它感到滿意(Mulligan et al., 2013)。在職業生涯的變革方面,學者們相當保守,許多人認為沒有理由改變。但大多數學者都會同意,傳統的盲法同行評審是不完善的,網際網路為探索改進這一過程的方法提供了機會。
我期待看到更多期刊嘗試開放同行評審、出版後同行評審、使用者評論和專業審稿人(例如,統計審稿人)。這些實驗和新策略有助於我們向學生講授科學過程是如何運作的,並激發科學家之間關於出版過程的優勢和劣勢的對話。
我遺漏了什麼?學術出版系統的哪些其他方面僅僅是印刷出版世界的遺留物?文章本身是否不再必要?
參考文獻
Couzin-Frankel, J. (2013). Secretive and Subjective, Peer Review Proves Resistant to Study. Science, 341(September), 1331. doi:10.1126/science.341.6152.1331
Mulligan, A., Hall, L., & Raphael, E. (2013). Peer review in a changing world: An international study measuring the attitudes of researcher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4(1), 132–161. doi:10.1002/asi.22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