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期刊影響因子(第二部分)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的是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儘管期刊影響因子(JIF)有很多缺點(參見第一部分),但它仍然被認為是衡量期刊質量的一個有影響力的指標,在高影響因子期刊上發表文章對於研究人員的學術生涯至關重要。

提醒:計算期刊的2010年JIF,例如:

JIF = (2010年對2009+2008年文章的引用次數) / (2008+2009年發表的“可引用”文章數)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工作: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JIF 最初是幫助圖書管理員進行訂閱決策的工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在作者、讀者和編輯中的影響越來越大,科學界的興趣也隨之增加。在過去三十年中,關於 JIF 的論文越來越多(圖 1)。

圖 1:1963 年至 2006 年 Web of Science 中索引的關於 JIF 的論文數量。(Archambault & Lariviere,2009 年)。

 

不同領域,不同的 JIF

不同學科的 JIF 差異很大。處理專業或應用領域的期刊的 JIF 通常低於純粹或基礎領域的期刊(圖 2)。平均文章參考文獻數量與每個領域的引用影響相關。例如,生物化學文章的引用量是數學文章的兩倍。

JIF 也與每篇文章的作者人數相關,因為一篇文章的作者越多,被自我引用的機會就越大。一項對《柳葉刀》文章的研究發現,即使在同一期刊上發表的文章中,被引用次數最多的文章的作者平均比被引用次數最少的文章多 3-5 倍。因此,每篇文章約有兩位作者的社會科學的引用影響低於每篇文章有四位以上作者的基礎生命科學。藝術和人文期刊的 JIF 非常可憐,因為這些領域的學者很少引用期刊文章。JCR《文化研究》類別中最高的 2010 年 JIF 為 0.867。

TR 最近推出了一款新產品,圖書引文索引。它目前涵蓋 2005 年及以後出版的 30,000 本圖書,並且每年將增加 10,000 本新書。當然,這意味著 2005 年之前的所有圖書引文仍將不被注意,但至少這總比沒有好,我們或許最終會看到一些人文學科的覆蓋。

溺水在一個平均深度為一米的水池中。

當研究人員在高影響因子的期刊上發表文章時,即使他們自己的文章很少被引用,或者根本沒有被引用,他們仍然可以享受該期刊的聲望。反之亦然:一篇被廣泛引用的文章可以使 JIF 大幅提高,尤其是在小型期刊中。一項對三份生物化學期刊的研究表明,該期刊 50% 的引用來自被引用次數最多的 15% 的文章,而被引用次數最多的文章的前半部分比後半部分被引用次數多 10 倍。文章可以在同一期刊上發表,並具有完全不同的科學影響(當然,以引用次數衡量)。

兩年引用視窗

JIF 的常規引用視窗為兩年。它有利於快速發展的領域,在這些領域中,文章被迅速引用,但也很快過時。在發展較慢的領域中,引用積累速度沒有那麼快,期刊在較長的時間範圍內會有更高的 JIF。如果我們檢視 200 種化學期刊的平均 JIF 圖表(圖 3),我們會看到五年 JIF 曲線更平滑,而兩年曲線變化很大。這意味著具有不同兩年 JIF 的期刊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生更相似的影響。

“快報”期刊,其文章通常較短,往往在兩年視窗期內獲得更多引用。另一方面,評論期刊的引用積累速度較慢。然而,評論往往會獲得如此多的引用,以至於即使它們在短引用視窗期內獲得的引用量的一小部分也使評論期刊的 JIF 相對較高。Campanario(2011 年)比較了兩年和五年的 JIF,發現較長的引用視窗增加了約 72% 期刊的 JIF,但降低了約 27% 期刊的 JIF。

自我引用

關於期刊自我引用是否應該納入 JIF 計算的爭論由來已久。目前,自我引用不排除在 JIF 之外,但自我引用率過高的期刊有時會受到“懲罰”,並在一段時間內被排除在索引之外。期刊自我引用的比率因學科和期刊而異,但一般來說約為 20%。如果我們談論的是專業期刊,這個數字可能會更高。這就是為什麼編輯有時會撰寫包含數十個自我引用的社論的原因……

總結

JIF 是衡量期刊影響力的粗略指標(我不會說它是衡量質量的指標)。它是在歷史上某個時期為某些用途而設計的,並且,嗯,可能已經被誇大了。多年來人們提出了各種修正意見,但大多數修正意見都停留在文獻計量期刊中,而沒有影響到一般的科學界。許多研究人員將 JIF 視為最終衡量標準,但人們必須記住,它只是科學衡量指標工具箱中的一個工具,期刊 JIF 對單個文章或研究人員的質量幾乎沒有說明。正如 Seglen(1997 年)所說,“評估科學質量是一個眾所周知的難題,沒有標準的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Amin, M, & Mabe, M (2007). 影響因子:使用和濫用。《出版視角》。

Archambault, E., & Lariviere, V. (2009). 期刊影響因子的歷史

突發事件和後果 《科學計量學》(79),635-649 DOI:10.1007/s11192-007-2036-x

Seglen, P. O. (1997). 為什麼期刊的影響因子不應該用於評估研究 《英國醫學雜誌》(314)DOI:10.1136/bmj.314.7079.497

Kostoff, R. N. (2007). 《柳葉刀》雜誌中被高度引用和被引用較少的醫學文章之間的差異 《科學計量學》,72`3,513-520 DOI:10.1007/s11192-007-1573-7

Campanario, J. M. (2011). 使用獲得的期刊影響因子的實證研究

經典的兩年引用視窗與五年引用視窗 《科學計量學》 DOI:10.1007/s11192-010-0334-1

Vanclay, J.K. (2012). 影響因子:過時的偽影還是期刊認證的墊腳石?《科學計量學》 DOI:10.1007/s11192-011-056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