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今年夏天,學者們將利用教學休息時間提交手稿、審閱論文和發展新想法。但即使學術出版的主要功能仍在繼續,學者、出版商和圖書館員也開始發問:“學術期刊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
也許我們應該問一個不同的問題。 也許我們應該問
“學術期刊有未來嗎?”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2012年,傑森·普里姆和布拉德利·海明格提出了解耦期刊的案例,其中與出版相關的各個服務是獨立執行的。 這種願景現在更接近現實。
當我回顧過去幾年學術出版領域一些有趣的進展時,似乎學術期刊的大部分功能現在也由第三方獨立完成,這使得學術期刊對出版過程的重要性越來越低。
在手稿撰寫完成後,出版過程的第一步是提交。 這一步現在可以透過釋出預印本來處理。 越來越多的學科知識庫接受預印本和其他手稿,並提供某種版本的控制。 最初的預印本伺服器 arXiv.org 近年來經歷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增長,包括來自越來越多的學術學科的檔案。 來自世界各地圖書館的支援正在幫助確保其可持續性。 在生物學領域,預印本伺服器,如 PeerJ 和 BioRxiv 正在增長,研究人員正在 為廣泛接受預印本提出理由。
提交後,手稿通常由編輯選擇或作者建議的同行評審員進行評審。 第三方同行評審系統和開放評審流程現在正在承擔這項工作。 作者現在可以透過 Rubriq、Axois 等服務尋找獨立的審稿人。 這些服務協調同行評審(有時甚至支付審稿人費用!),作者可以將評審帶走。 開放評審網站,如 PubPeer 可以提供關於論文的反饋,允許作者進行更新和改進(特別是如果提供版本控制)。
當然,期刊被用作品質的代表:因為它發表在《自然》雜誌上,我知道它一定是好的。 這是在定性基礎上(品牌認知度)和定量基礎上(期刊指標,如影響因子)完成的。 但文章級別指標(由 PLOS 開創)和替代指標(參見 Altmetric 或 PlumAnalytics)現在正在提供更精確的各種質量指標的測量,併為這些數字提供一些背景。
因此,在2014年,作者可以無需學術期刊即可線上釋出手稿,讓獨立專家對其進行評審,跟蹤版本並檢查文章的影響力。
許多跡象表明,學術出版模式是基於文章而非期刊。 這並不意味著出版商會消失,但個別期刊在未來可能沒有那麼重要。 像其他品牌一樣,對個別期刊的忠誠度可能會降低。 即使是現在,文章也出現在出版商的網站上,這使得很難分辨文章屬於哪個期刊。 主要品牌通常是出版商,可能是平臺(例如ScienceDirect)和文章。 期刊品牌通常被降級為期刊封面的小縮圖。
馬丁·芬納提出了一個令人信服的論點,即學術出版的未來 可能甚至不在文章層面,而是在更精細的層面,資料、分析、程式碼和其他資訊產品在其中過著分離(但緊密聯絡)的生活。 隨著對更多共享研究資料和程式碼的呼聲越來越高,研究人員越來越頻繁地引用資料集,學者們也開始因釋出高質量資料而獲得認可。
當然,期刊增長的統計趨勢 削弱了我的論點。 但學術出版是一個變化非常緩慢的行業,自17世紀第一批科學期刊出版以來幾乎沒有變化。 開放獲取和同行評審方面有趣的新發展為研究人員提供了新的機會。 另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是營利性出版商的商業模式,這似乎有利於增加期刊數量。 建立新期刊是要求額外訂閱費的另一種方式。 但隨著開放獲取的增長以及資助者要求作者公開出版物,這些技術可能不會持續太久。
雖然我還不會為學術期刊寫訃告,但目前到位的工具意味著期刊不是必需品,並且最終可能會淪為關於學術出版歷史的文章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