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明日記者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技巧”系列旨在為年輕和剛入行的科學寫作者提供技巧,以幫助他們開啟職業生涯。該系列將嘗試連結到現有的線上資源。

今天,我們重點介紹《衛報》、《泰晤士報》和其他媒體前沿人士關於如何為明日記者生涯做準備的一些技巧。這些技巧發表在《衛報》的Guardiansmedianetwork上。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

新聞業,包括科學新聞業,正在發生變化。 你知道,我知道,我們都知道。 所以我們最好為預示的變化做好準備。《衛報》刊登了來自五位經驗豐富人士(社群協調員、編輯、技術記者、自由記者、開發人員)的九條建議,他們站在未來新聞業的前沿,如果你願意這麼說的話。

他們給出的大部分技巧都以某種方式涉及到充分利用新技術。 這很有道理。 明日記者的使命仍然是報道真相。 這不會——或者實際上,不應該——改變。 真正改變的將是實際報道真相所需的工具和技能。

《衛報》的社群協調員漢娜·瓦爾德拉姆強調,新聞必須即時報道。 為了實現這一點,明日記者必須知道如何使用可用的硬體和軟體來實現這一點

學習在現場和即時報道:我最近在市中心報道英國防衛聯盟的抗議活動——我當時正在進行即時推文,使用 Audioboo 獲取警察的簡短採訪片段,使用 Bambuser 直播一些影片,當時抗議者突破了警戒線,同時還使用柯達高畫質相機拍攝靜態影片,我知道我可以在以後使用 iMovie 和 Youtube 編輯和上傳。 我用手機拍照並透過 twitpic 在 Twitter 上傳送出去,我還用速記在筆記本上做筆記,以便稍後在更周全的報告中寫下一些額外的引語——我把筆記型電腦放在揹包裡背在背上,騎腳踏車到最近的 Wi-Fi 地點上傳任何我無法直播的內容。 在那裡,我還會寫幾篇文章,同時回覆評論、尋找反應推文、影片、與警方確認人數等等。 我很快學會了把所有需要的東西都背在背上,並確保我有口袋(像百寶女郎!)來裝所有的手機和相機。 我還學會了確保在離開家之前給所有東西都充滿電,並且我知道最近的 Wi-Fi 在哪裡——這種型別的訓練你只能在工作中學習。 永遠帶一支筆!

《衛報》的首席使用者體驗和資訊架構師馬丁·貝拉姆表示,明日記者必須能夠編碼

學習編碼:我認為記者基本瞭解程式設計原理是件好事; 它真的可以幫助你使用計算機和技術工具來消除一些繁瑣的製作環節。 我認為人們通常很難知道他們應該學習 X 語言還是 Y 語言,以及他們是否需要能夠構建完整的網站或應用程式。 我認為,作為最低要求,現在進入該行業的任何記者都應該對 HTML 文件標記有很好的理解,以便他們可以手動新增連結、製作列表並將內容加粗和傾斜。

並非所有技巧都旨在將您變成神探加杰特。 社群新聞和開放新聞將成為新聞業的一部分,記者們必須適應,正如《泰晤士報》的社交媒體和活動編輯尼克·彼得裡所說

社群新聞將非常重要:考慮到出版物聘請人員幫助發展和為其社群服務的速度,它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 在讀者不再像過去那樣忠誠於一家報紙的時代,發展和維護與讀者的關係(吸引他們)是他們回來的關鍵——新聞的社群方面不是一種愛好或轉瞬即逝的時尚。

但是,您可以做的不僅僅是嘗試適應明日新聞模式。 您可以構建模型。 您實際上可以創造未來,或者至少為之做出貢獻。 因此,需要具有創造性和實驗精神。 這就是尼克·彼得裡對實驗的看法

實驗:您可以嘗試的許多專案都是免費且低風險的。 人們認為新聞業現在才經歷變革,但它一直都在變革,只是現在速度更快,談論得更多。 立即開始行動——不要為不做某事找藉口,而是要為嘗試找理由。

您可以在《衛報》的媒體網路上閱讀關於明日記者的全部九條技巧。

====================

本系列此前文章:

技巧:Charles Q. Choi 的網站是個寶藏

技巧:Ann Friedman 的 12 條技巧

技巧:Ed Yong 論科學寫作者的起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