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學應該擁抱科學主義嗎?我對平克那種居高臨下的“懇求”的後現代回應

本週精選:母親出生前的經歷會影響後代、心理學是一門科學、瀕死認知體驗、抗抑鬱藥的奇怪案例、殺人鯨的內心世界。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本週精選:母親出生前的經歷會影響後代、心理學是一門科學、瀕死認知體驗、抗抑鬱藥的奇怪案例、殺人鯨的內心世界。

--

有備無患:暴露在捕食者下的蟋蟀的後代更加謹慎,作者:Sedeer el-Showk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關於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生物體以多種方式對其環境做出反應,自然選擇透過保留最適合在特定環境中生存和繁殖的變異而發揮作用。然而,在某些情況下,環境本身會塑造下一代。一個例子是秋季田野蟋蟀(Gryllus pennsylvanicus); 2010 年,印第安納州立大學的一對研究人員表明,幼年 G. pennsylvanicus 的發育取決於它們的母親是否暴露於捕食。

心理學光輝、美好而又科學的混亂,作者:Melanie Tannenbaum

今天,當我坐下來看我的 Twitter 時,我看到了一條新連結,指向 Alex Berezow 博士關於心理學為什麼不能自稱為科學的舊文章。這篇文章本身已經一年多了,但今天再次看到它被連結,引發了我第一次發表這篇社論時從未有機會公開表達的憤怒情緒。其他像戴夫·努斯鮑姆這樣的人已經很好地駁斥了這篇文章中的批評 [...]

死後大腦活動的最後激增能否解釋瀕死體驗?,作者:Mark Stokes

神經科學能否揭示人生最大的謎團之一——死亡? 在最近發表於 PNAS 的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觀察到死亡前一刻大腦活動激增。這提出了一個引人入勝的可能性,即他們已經確定了瀕死體驗的神經基礎。

我們不知道抗抑鬱藥是否有效,所以停止抨擊它們,作者:Pete Etchells

最近,似乎每個人都在反對抗抑鬱藥。在最近的一篇 CiF 文章中,吉爾斯·弗雷澤哀嘆似乎有必要用藥丸來治療任何隱約類似於不快樂的東西。就在一週前,威爾·塞爾夫對精神病學發起了類似的猛烈抨擊。

科學家們意外地製造出“不可能的材料”,作者:Andrew Bissette

瑞典烏普薩拉的研究人員意外地讓一個反應在週末執行,最終解決了一個世紀之久的化學問題。他們的工作導致了一種名為烏普薩石的新材料的開發,它具有卓越的吸水效能。烏普薩石有望在從家庭溼度控制到工業化學制造等各個領域得到應用。

異端狐狸案例:伯格曼定律在赤道南北,作者:Anne-Marie Hodge

生態學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複雜領域。因此,生態學家很少制定“規則”——它們更像是“試探性原則”。大自然幾乎對所有事物都提出了例外,因此即使是“規則”也常常不像絕對的法律那樣被框定,而更像是繼續測試的假設。

捉迷藏,作者:Tania Browne

只要你擁有所有相關資訊來編譯它們,系統的綜述和薈萃分析都是非常好的。 但是如果你沒有呢?如果某些試驗,甚至只是來自特定試驗的某些資料丟失了怎麼辦?

殺人鯨的內心世界:與《黑鯨》的神經科學家問答,作者:Aviva Hope Rutkin

兩週前,我看了《黑鯨》,這是一部關於圈養殺人鯨的引人入勝的新紀錄片。 這是預告片。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但它給我留下了疑問。 很多問題。 神經科學問題。 是什麼讓鯨魚與其他動物不同? 鯨魚如何感知人類? 電影製作人說殺人鯨有廣泛的情感範圍是什麼意思? 這些動物到底有多聰明? 所以我打電話給《黑鯨》中重點介紹的神經科學家洛裡·馬裡諾,請她滿足我的好奇心。

--

還需要點選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