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halil精選 (2012年9月28日)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今天,我們帶來這一期精彩的精選。由於貝殼,地質學變得有趣起來;由於細菌控制水的冰點,細菌達到了新的有趣程度;一千年前的超新星沒有孕育出任何恆星(我認為這很酷);學校裡的DNA測序應該讓科學更加有趣。還有更多有趣的東西。

確實非常有趣。

--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Alex KasprakThe Sieve 部落格中,讓地質學和折線圖看起來比好奇號火星車還要酷。在我看來,這真是了不起。Alex 解釋了貝殼實際上是歷史書,記錄了我們星球在很久以前的氣候變化。我在 我對約翰·霍普金斯大學The Sieve 的評論 中強調了這篇文章,但現在它又來了……名列前茅。

革命將是團塊狀的

地質學家能夠告訴你過去五百萬年來冰川消長的確切歷史,因為海洋中的微小生物在其貝殼中不知不覺地記錄了這一過程。它們的貝殼由海水中發現的碳和氧構成。當冰川形成時,海水從海洋中被移除並困在陸地上,導致海洋化學成分發生細微變化。這些變化被記錄在貝殼中,當它們堆積在海底時,就形成了一部詳細的歷史。

非常適合 Reddit 的 TIL(Today I Learned,今天我學到)子版塊/subreddit,Sedeer El-Showk 在他的部落格 Inspiring Science 中,有一篇文章是關於細菌和水的冰點的。更確切地說:細菌實際上是如何決定水的冰點的。更確切地說:如果水沒有被汙染,水的冰點不是 0°C。

製造降雨的細菌

儘管這可能看起來很奇怪,但水實際上並不是在零度結冰的。事實上,即使在低至 -10°C 的溫度下,水仍然需要幫助才能變成冰。各種各樣的生物都學會了以不同的方式利用這個奇特的事實,但沒有哪種生物能像細菌那樣巧妙地做到這一點。

Joel WinstonWired.co.uk 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內容是關於一些非科學家進行的有趣科學研究。車庫裡的合成生物學之類的。

業餘科學家在公共實驗室建造樂高式合成生物磚

雖然有些人可能認為科學最好留給科學家,但世界各地數百名業餘生物學家已經在他們的家中、車庫和社群中心建立臨時生物實驗室。 這些“生物駭客”或“DIY 生物學家”中的一些人有將科學向所有人開放的政治動機,少數人試圖解決罕見遺傳疾病研究的缺失問題,有些人出於好奇心和學習的渴望,而另一些人則純粹是為了享受其中的樂趣。

Eric Sawyer 在他的 Scitable 部落格 Bio 2.0 中表示,隨著技術變得越來越便宜——想想 DNA 測序——學校和大學應該為本科教育投資這些技術。Eric 認為,有了更好的技術,本科生可以進行更酷、更有趣的實驗室實驗,這應該會提高他們對科學的興趣。

更便宜的基因組應該提升本科教育

科學中的有些東西本質上就是昂貴的。挖掘數公里長的隧道,填充高真空和超導磁體,將永遠是業餘科學家和大學都無法企及的。但有些技術最初看起來本質上很昂貴,但很快就會變得便宜,以至於變得廣泛可用。第一批計算機是龐大的機器,需要專門的人員團隊,但現在我們許多人都在口袋裡攜帶一臺。DNA 測序最初肯定看起來像一項本質上昂貴的技術,但今天再清楚不過的是,DNA 測序更像是計算,而不是高能物理。在過去十年中,測序人類基因組的成本以驚人的速度下降(看看圖表就知道了)。事實上,DNA 測序領域的創新速度遠遠超過摩爾定律。如果 DNA 測序確實遵循摩爾定律,基因組測序成本每 18 個月減半,那麼今天測序人類基因組仍然需要數百萬美元。

當一顆恆星爆炸形成超新星時,新的恆星會在其死亡的廢墟中形成。但是,正如 Kelly Oakes 在她的《大眾科學》部落格 Basic Space 中解釋的那樣,一千年前,一顆超新星“生生死死,沒有留下任何伴星”。

1006 年超新星迅速爆發,沒有留下伴星

天文學家發現,1006 年照亮天空的一顆超新星迅速爆發並消亡,沒有留下伴星。這一結果是困擾天文學家一段時間的謎題的最新線索——這種型別的恆星爆炸是如何發生的?從地球上看,1006 年超新星在 1006 年爆炸(因此得名)。它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看到的最亮的恆星,可能亮到可以在夜間閱讀。天文學家知道它是一顆 Ia 型超新星——一種特殊的恆星“粘性”末日,需要帶上另一顆恆星一起“上路”。

Jordan Gaines 寫了一篇關於一篇論文的文章,該論文詳細描述了一位患有巴林特綜合徵的 86 歲女性的生活。巴林特綜合徵包括神經心理障礙,這些障礙完全扭曲了患者的視野,並影響任何需要視覺的手部運動。(舉起你的手並觸控你的電腦螢幕。對於患有巴林特綜合徵的人來說,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看得見卻看不清:巴林特綜合徵

一篇本週發表在《神經病學》雜誌上的論文以這樣開頭:“那是一個安靜的星期四下午,來自芝加哥郊區的 68 歲女性 'A.S.' 從午睡中醒來,意識到情況非常糟糕。” 什麼?!怎麼了!必須……繼續……閱讀……隨著文章的繼續,我們瞭解到 A.S. 和另一位患者 J.D. 如何適應他們在確診巴林特綜合徵之前和之後的生活。

--

關注此 Twitter 列表,查詢更多來自職業早期科學作家的文章。閱讀愉快。

更新(美國東部夏令時 10 月 1 日凌晨 2 點 14 分):Sedeer El-Showk 的名字最初拼寫錯誤。謹致歉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