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許多大學都有專門的學生運營的科學出版物。這些出版物是年輕科學作家與編輯團隊合作、建立信心和擴充套件作品集的理想場所。但它們也預示著新興一代科學作家的未來發展方向。
我們將在《大眾科學》孵化器欄目定期介紹一些學生運營的科學出版物。今天,我們將關注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I, Science》。《I, Science》不僅僅是一份印刷出版物,它還擁有一個成熟的線上平臺,並定期更新部落格。下面,來自《I, Science》編輯團隊的 Douglas Heaven、Nicola Guttridge 和 Peter Larkin 將向我們介紹《I, Science》如何融入倫敦帝國學院的“文化”。他們還將重點介紹最新一期雜誌和網站上發表的一些文章。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持續釋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I, Science》是倫敦帝國學院學生運營的科學雜誌。該雜誌曾三次入圍《衛報》學生媒體獎年度雜誌的候選名單,過去的編輯和撰稿人曾在《新科學家》或 BBC 等機構工作。自七年前創辦以來,該雜誌一直是新晉科學作家的成功跳板。印刷版雜誌每學期出版一期——我們剛剛製作了第 20 期,第 21 期計劃於 6 月出版——我們最近改版的網站由定期博主和專題撰稿人每週更新數次。網站還收錄了雜誌創刊以來的所有過刊。想看看今天的專業記者在學生時代寫了些什麼嗎?請檢視我們的檔案庫!
每一期雜誌的主要專題都圍繞一個主題策劃,但我們也歡迎任何想寫作的學生的投稿。例如,最新一期雜誌的主題是“人造”——為了讚頌人類的創造天賦,並致敬費曼去世時留在黑板上的話:“我無法創造的,我就不理解”——但該雜誌也包括了幾個版面的科學新聞、評論和訪談。其中一個亮點是對大衛·斯科特上校的採訪,他是第七個登上月球的人,也是第一個在月球上駕駛車輛的人。
帝國理工學院是一所以科學和技術見長的機構,因此我們所有的撰稿人都具有某種形式的科學背景。雜誌也受益於帝國理工學院科學傳播碩士和科學媒體制作碩士課程中許多實習科學傳播者的投入。我們力求以批判性的視角看待主流科學報道,並鼓勵來自專業學生群體的負責任和準確的科學報道。我們推出一個名為“頭條新聞背後的科學”的常設欄目,剖析每期雜誌出版前的一些新聞報道。
但在雜誌製作中,寫作只是開始——我們有一個團隊協助完成圖片編輯、校對、排版以及當然還有發推文等重要任務。我們也很高興支援學生的攝影和藝術專案,團隊中的許多成員都參與了最近由學生組織的TEDxImperialCollege活動,該活動將前沿科學與藝術和設計相結合。
我們的目標是實現網站和印刷的動態整合,網站精選內容在雜誌上展示,雜誌專題文章遷移到線上。我們的定期博主涵蓋了從表觀遺傳學和流行病學的最新進展(好奇 & 更奇怪)到科學與商業之間微妙的合作關係(科學意味著商業),一路欣賞倫敦展覽界的亮點(下午5點女孩)。透過在 Twitter 上推廣我們的內容,我們的博主贏得了來自知名粉絲的熱情轉發。該網站還推出了越來越多的播客和影片,今年我們還對定格動畫產生了興趣。去年 12 月,我們用“可食用的CERN”慶祝了希格斯玻色子“未宣佈”的發現,該影片用糖果解釋了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基本原理!
Douglas Heaven, Nicola Guttridge 和 Peter Larkin (i.science@imperial.ac.uk)
《I, Science》編輯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