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大學科學雜誌:阿伯丁大學學生科學雜誌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許多大學都有專門的學生運營的科學出版物。這些出版物是年輕科學作家與編輯團隊合作、建立信心和擴充套件作品集的理想場所。但它們也預示著新興一代科學作家的未來發展。

我們會定期在The SA Incubator上介紹一些學生運營的科學出版物。今天,我們關注英國阿伯丁大學的Au科學雜誌。《奧大學科學雜誌》創辦於去年,至今已出版三期,最新一期剛剛出爐(見下文)。《奧大學科學雜誌》的編輯希瑟·多蘭向我們講述了她創辦科學雜誌的初衷,簡要介紹了雜誌的運營方式,並預覽了新一期內容。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奧大學科學雜誌》是由阿伯丁大學不同學科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共同製作的科學雜誌。

這本雜誌的創辦是因為,本質上,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好主意。阿伯丁大學沒有科學新聞課程,但這裡有很多科學家和優秀的科學成果,我們想大聲宣揚它們。

我個人認為,雖然阿伯丁大學在科學研究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也開展了一些非常棒的公眾參與活動,但總覺得缺少了些什麼。阿伯丁大學的學生在某種程度上被忽視了,他們不瞭解阿伯丁發生的許多科學活動和偉大的科學成果。

不久之後,我們決定最好也在城市裡發行雜誌的紙質版,因為我們相信會有感興趣的讀者。阿伯丁自詡為“歐洲石油之都”,這裡聚集了大量工程師、地質學家、化學家以及許多其他在石油行業工作的 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學科的人才。我們知道,城市裡組織的所有科學活動都受到了這部分受眾的熱烈歡迎。

我們需要衡量學生對創辦雜誌的興趣。為此,我成立了一個科學新聞社,並在學生報紙《The Gaudie》上報道了一些簡短的科學故事。很明顯,學生們對科學有真正的興趣,並且有很多人對撰寫科學文章感興趣。因此,我們六個人(Gina Maffey、Sean McMahon、Daisy Brickhill、Chris Sutherland、Sonja Klein 和我)聚在一起,於 2011 年 2 月創辦了《奧大學科學雜誌》。從那時起,我們已經出版了三期《奧》,擴大了團隊,舉辦了一系列培訓活動,最重要的是,我們玩得很開心。

文章全部由來自任何學科的學生撰寫,然後由核心“編輯”小組編輯。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撰寫內容,儘管我們也會提供一些我們認為可能有趣的主題建議。

我們秉持“集思廣益”的原則。我們根據自己的判斷,決定什麼內容會引起讀者的興趣。每期雜誌都有一個寬鬆的“主題”,但這並不是限制。我們的主要目標是撰寫關於阿伯丁大學進行的科學研究的文章,並賦予科學個性——我們希望更多地談論完成這項工作的人,以及他們的發現,而不是常見的“無名的‘科學家’發現了 xyz”這種說法。

我們的最新一期提出了一個問題:“誰是科學家?”。我們瞭解了阿伯丁大學的學生對科學和科學家的看法,採訪了第一任歐盟首席科學顧問、阿伯丁大學的安妮·格洛弗教授,並讚頌了“穿白大褂的女性”。我們在設計和展示資訊的不同方式上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在本期中,吉娜·馬菲嘗試使用資訊圖表來展示阿伯丁不同學科的男女比例,而我則在顯微鏡下觀察了化妝品。

每一期雜誌,我們都在學習、發展和嘗試新想法。我們都是學生;我們都沒有寫作、編輯或媒體方面的真正專業知識。團隊的一名成員肖恩·麥克馬洪確實在平面設計、出版軟體方面有經驗,並且參與過牛津大學的科學雜誌《Bang!》。他的專業知識使我們能夠製作出一本看起來非常特別和專業的雜誌。

在創辦初期,我們向阿伯丁大學的公眾參與辦公室尋求幫助,他們給了我們一筆小額啟動資金,並且一直是寶貴的幫助來源。從那時起,我們透過廣告籌集資金,最近又獲得了阿伯丁大學發展信託基金和奧西尼ering的贊助。

我們籌集的資金使我們能夠購買一些裝置並舉辦活動,例如放映《博士電影》,組織科學寫作研討會和科學寫作職業生涯講座。

我們知道這本雜誌已經在全球範圍內被線上閱讀,而且我知道一些老師已經在學校裡使用這本雜誌。我們真的很想擴充套件雜誌的這一方面,並向 16-21 歲的年輕人(不一定是兒童)推廣批判性思維和對科學的興趣。

這本雜誌每年出版三次。我們雜誌的出版期與阿伯丁舉行的科學相關活動相吻合,例如 Techfest (www.techfestsetpoint.org.uk/) 和國家科學和工程周 (www.britishscienceassociation.org/web/nsew/)。我們還有一個部落格,很快還將釋出一些播客,您可以線上找到我們:www.ausm.org.uk

希瑟·多蘭 (@hapsci)

奧大學科學雜誌》編輯

更多資訊:檢視《奧大學科學雜誌》第二期,該期雜誌此前曾在The SA Incubator上專題報道。

圖片來源:吉娜·馬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