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夢境是什麼樣的

眼動追蹤揭示答案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上個月,一年多以來,我第一次連續兩晚做了清醒夢。清醒夢,或者說在夢中意識到自己正在做夢,並不是一種不尋常的體驗:大多數人一生中至少會做一次清醒夢。

我自己偶爾也會做清醒夢,但我從未發展到一些清醒夢大師所擁有的控制程度,他們可以像《駭客帝國》一樣,隨心所欲地彎曲夢境的結構,夜復一夜。相反,我自己的清醒夢版本往往是在經歷一些可怕的噩夢時,然後想到“這太可怕了,不可能是真的,所以我一定是在做夢”,並最終意識到情況確實如此。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通常會利用我新獲得的意識立即醒來,結束這一切。但在最近的這兩次經歷中,我有了完全不同的體驗。關鍵的是,我在做一箇中性的夢時意識到自己正在做夢,所以我沒有被迫立即逃離。因此,我對我的不尋常情況的理解比我之前的大多數清醒夢經歷要更加實事求是。

在連續的兩次經歷中,我立即決定飛行。我以前也做過飛行的夢,但從未是有意的。現在我可以有目的地翱翔了。我以驚人的速度飛昇到曼哈頓的天際線上空,一旦雲層包圍了我,我就像超級英雄一樣俯衝下去,毫不畏懼重力。再次升起後,我以彈道般的精準度在建築物和廣告牌之間穿梭。我短暫地加入了一群鳥,然後把它們甩在了後面。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種體驗感覺就像真實生活一樣,我的眼動系統可能也這麼認為。上個月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一項關於清醒夢的新研究發現,我們在做夢時做出的某些眼球運動與我們觀看真實物體時發生的眼球運動相同,但與我們想象物體時不同。

所說的眼球運動被稱為“平滑追蹤”,顧名思義,我們用它們來追蹤運動中的物體:操場上滾動的球、逆著地平線航行的船,或成隊飛行的鳥群。平滑追蹤眼球運動一個令人著迷的方面是,你無法偽造它們。你可以使用平滑追蹤來追蹤實際移動的物體,但不能追蹤想象中的物體。你可以透過一個小實驗來說服自己,你可以自己進行,也可以在夥伴的幫助下進行,如下所示:

將你的食指伸直,伸到眼睛前方一臂遠的距離,然後慢慢地從左向右移動,然後再移回來。重複幾次,並注意(或讓你的夥伴觀察)你的目光以平滑的路徑跟隨你的手指,運動是連續流暢的。那是你的平滑追蹤系統在工作。現在嘗試在想象你的手指之前描述的軌跡時,重複同樣的眼球運動,而不要看到實際的手指。你會發現(或你的夥伴會驗證)你的眼睛不再平滑地移動,而是沿著想象的路徑從一側到另一側進行微小的青蛙跳躍。這些小的眼球跳躍不是由你的平滑追蹤系統控制的(在視覺場中沒有運動的情況下,平滑追蹤系統是不活躍的),而是由你的掃視系統(“saccade”在法語中是跳躍的意思)控制的,你用它來探索你周圍的視覺場景。

斯坦福大學和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一個研究團隊意識到,由於人們無法對想象的軌跡執行平滑追蹤眼球運動,他們可以追蹤清醒夢者的眼球運動,以發現夢境影像更類似於我們對真實物體的感知(可以產生平滑追蹤運動)還是類似於我們的想象(不能產生平滑追蹤運動)。這個問題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但直到現在仍未解決。

為了找出答案,斯蒂芬·拉伯格、本傑明·貝爾德和菲利普·G·津巴多招募了在睡眠實驗室中證明有能力做清醒夢的實驗參與者。每位參與者在該研究過程中在實驗室中度過了1到8個晚上,在睡眠期間,研究人員獲得了他們的腦電圖和注視測量值(透過眼電圖)。

在睡眠中,參與者透過“LRLR眼球運動訊號”來指示他們的夢境變得清醒的時刻,也就是說,他們快速地將眼睛一直向左移動,然後再一直向右移動兩次,以向科學家表明他們現在意識到自己正在做夢。

一旦以這種方式將夢境的清醒度傳達給研究人員,參與者就必須視覺化之前商定的夢境物體,並用眼睛跟隨它們,同時研究人員追蹤他們的眼球運動。眼球運動資料顯示,清醒夢期間的平滑追蹤與清醒感知期間發生的平滑追蹤高度相似,而與想象期間發生的掃視追蹤在性質上不同。科學家們根據這些結果得出結論,睡眠期間發生的視覺影像更類似於對真實物體的感知,而不是想象。

資料還表明,平滑追蹤的神經迴路可以在沒有來自實際視覺物體的視網膜刺激的情況下被夢境影像啟用。

此外,它表明,當我在夢幻般的雜技表演中追逐鳥類和飛機時,我所做的眼球運動可能與我在現實生活中所做的眼球運動非常相似——如果我能夠完成類似的超人壯舉的話。

Susana Martinez-Conde是紐約州布魯克林州立大學下城健康科學中心眼科學、神經病學、生理學和藥理學教授。她是Prisma Prize獲獎作品《心智的戲法》的作者,與Stephen Macknik和Sandra Blakeslee合著,也是《幻覺的冠軍》的作者,與Stephen Macknik合著。

更多作者:Susana Martinez-Cond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