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彩色閃耀

這個錯覺將灰色陰影變成彩虹   

東玫瑰鸚鵡的灰度影像的錯覺著色。

史蒂文·達金(原圖來自 www.animal.photos)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們大多數人看鳥時,都會看到它的鳥類形狀與其美麗的羽毛顏色完美對齊。 怎麼可能不是這樣呢? 形狀和顏色都來自同一個物體,因此大腦必須將形狀和顏色作為一個統一的感知來處理。 對嗎?

錯了。 大腦在單獨的神經迴路中處理形狀和顏色,但由於這些大腦區域相互交流,我們的感知顯得是統一的。

為了理解這一切是如何運作的,讓我們自己做一個實驗,將影像的顏色和形狀分離(然後在我們的大腦中重新組合)。 我們將使用由數字媒體藝術家和軟體開發人員 Øyvind Kolås 開發的稱為顏色同化網格的錯覺。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來源:史蒂文·達金(原始東玫瑰鸚鵡影像來自 www.animal.photos)

首先,讓我們將螢幕應用於鳥類(上圖),以便我們可以取樣它們的顏色,但去除它們的大部分形狀資訊。 我們只需獲取原始影像並對其進行模糊處理(以分解形狀資訊,未顯示),然後以逐步、逐畫素的方式將結果畫素與與原始影像大小相同的網格螢幕相乘。 在螢幕中,白色畫素等於 1,灰色區域等於零,因此結果是鳥類顏色的模糊彩色格子樣本。

來源:史蒂文·達金(原圖來自 www.animal.photos)

現在我們已經減少了形狀資訊並採樣了顏色,我們需要做相反的事情:在減少顏色資訊後取樣形狀,以便我們以後可以將兩者混合,看看形狀和顏色如何在腦海中同化。 為了建立僅形狀影像,我們首先將原始影像轉換為灰度(上圖),然後應用我們在顏色取樣中使用的螢幕的反轉。 結果是鳥類的灰度影像,形狀資訊被保留,併疊加了一個微小的空白網格,我們可以在其中新增顏色資訊,而不會改變影像的其餘部分。

來源:史蒂文·達金(原圖來自 www.animal.photos)

最後,我們添加了前兩個過程的產物(模糊顏色影像和灰色形狀影像)。 當我們這樣做時,請注意兩個影像中的任何資訊都沒有在空間上與另一個影像重疊,這要歸功於仔細分離兩個影像畫素的篩選過程——瞧! 我們得到了顏色同化網格錯覺。 鳥類大部分是灰色的,但看起來通體都是彩色的,因為我們的大腦會獲取微小的顏色資訊網格,並將其自由地散佈在整個影像中,甚至覆蓋在灰色部分之上! 這種感知現象支援了這樣一種觀點,即我們大腦的迴路以精確的方式處理形狀資訊,同時以模糊的方式處理顏色資訊,然後根據需要將其貼上到形狀上…… 彷彿是事後才新增的。

您可以在我們新的《錯覺》專欄(2019 年 11 月-12 月刊)中瞭解更多關於顏色同化網格錯覺,以及它與藝術和其他感知效應的關係。《大眾科學 MIND》雜誌

延伸閱讀

蘇珊娜·馬丁內斯-康德和斯蒂芬·麥克尼克 (2019),追逐彩虹。 十一月/十二月 | MIND.SCIENTIFICAMERICAN.COM

斯蒂芬·L·麥克尼克 是紐約州布魯克林州立大學下城醫療中心眼科、神經病學、生理學和藥理學教授。 他與蘇珊娜·馬丁內斯-康德和桑德拉·布萊克斯利共同撰寫了獲得普利司馬獎的《思維的詭計》。 他們的下一本書《錯覺冠軍》將由《大眾科學》/法拉、施特勞斯和吉魯出版社出版。

更多作者:斯蒂芬·L·麥克尼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