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絲在擰緊》,新視角

對亨利·詹姆斯經典作品的重新演繹,暗示了錯覺科學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亨利·詹姆斯的哥特式鬼故事《螺絲在擰緊》是一個典型的模稜兩可的故事。讀者在讀完這本小說的最後一章時,仍然無法明確回答其核心問題:家庭女教師是被真實的幽靈纏繞,還是這一切都只是她自己的想象?

建築師協會對亨利·詹姆斯經典作品的戲劇性重述《奇異之窗:螺絲在擰緊》,並沒有消除任何疑慮,而是將錯覺科學推向舞臺中心。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重大故事的未來。


奇異之窗:螺絲在擰緊:BAM 2018 年下一波藝術節

該劇在布魯克林音樂學院哈維劇院演出至12月15日,在高科技的扭曲敘事中,無縫地在維多利亞時代和現代之間切換。該劇甚至在某處變得元敘事,將舞臺上的動作與魯賓的花瓶錯覺進行比較,然後又與薛定諤的貓進行比較。是花瓶還是兩張臉?你可以看到任何一種。貓是死了還是活著?只要你不開啟盒子往裡看,它就同時是死的是活的。

幽靈是真實的還是幻覺?         

我第一次在大學裡瞭解到,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是亨利·詹姆斯的哥哥兄弟。根據我的教授的說法,威廉·詹姆斯可能是一位更強的作家,而亨利·詹姆斯則是一位更敏銳的心理學家。雖然這句話無疑是玩笑話,但公平地說,每個兄弟都才華橫溢,並且他們在表面上看起來不那麼相關的領域都表現出色。

令人失望的是,兄弟倆似乎對彼此的努力興趣不大。他們稀少的通訊傾向於圍繞家庭事務——例如他們父母的健康狀況——而不是他們各自的作品。在1905年的一封有趣的信中,威廉甚至似乎想勸阻亨利在他的小說中使用心理學

但是,為什麼你不能為了取悅兄弟,坐下來寫一本新書,情節中沒有暮色或黴味,行動中充滿活力和果斷,對話中沒有閃爍其詞,沒有心理評論,風格絕對直率?”(我的重點)

雖然很想將威廉的勸誡解釋為領地意識,但更有可能的是,他是根據威廉的哲學和個人實用主義,向亨利提供他的最佳建議。   

至於威廉對知覺交替的看法,他確實在他的著作《心理學原理》(第二卷,第254頁及以後)中提到了模糊圖形的主題。然而,根據心理學家理查德·格雷戈裡的說法,“他錯過了他們最有趣的現象”,例如空心面具錯覺中明顯的運動反轉。他似乎並沒有將視覺上的模糊性(例如在臉-花瓶錯覺中)與認知上的不確定性(例如,幽靈可能是或可能不是由一位生病的家庭女教師召喚出來的)聯絡起來。     

然而,最近的研究進展可能已經產生了連線詹姆斯兄弟倆作品的缺失環節。根據凱文·奧特戈及其在裡德學院的同事們的一項新研究,當模糊影像(例如臉-花瓶錯覺)和模糊句子(例如“雞準備好吃了”)在觀察者的腦海中翻轉時,大腦會產生相似的神經訊號。這項檢查的結果表明,在雙穩態語法和雙穩態視覺中與知覺翻轉相關的共同神經迴路,位於大腦的兩個不同部分。

一個類似的“翻轉”訊號可以適用於較長的模稜兩可的敘述,例如亨利·詹姆斯的經典小說,它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含糊不清的結局在文學中仍然很受歡迎。我們在書頁或舞臺上因缺乏結果而感到輕微的不安,與我們在同一系列事件的交替解釋之間來回切換所享受的神經雜技相比,就相形見絀了。模稜兩可的故事會一直伴隨著我們,因為我們無法做出決定。    

Susana Martinez-Conde is a professor of ophthalmology, neurology, and physiology and pharmacology at SUNY Downstate Health Sciences University in Brooklyn, N.Y. She is author of the Prisma Prize–winning Sleights of Mind, along with Stephen Macknik and Sandra Blakeslee, and of Champions of Illusion, along with Stephen Macknik.

More by Susana Martinez-Cond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