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偽裝的藝術

這種伎倆只能愚弄那些知道死獵物令人作嘔的捕食者

裝死的草蛇。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家雞 (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進入競技場,並盯上了看起來美味的印度竹節蟲 (Carausius morosus),它已經在那裡了——一頓為食客準備好的盛宴。這隻鳥立刻靠近昆蟲,但幾乎立刻,獵物就僵住了。它沿著長長的身體伸展細長的肢體並凍結不動——看起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像一塊枯木——當小雞攻擊它時。然後小雞也停止了移動。在很短的一瞬間,這隻鳥似乎很困惑,然後開始瘋狂地搖頭並擦拭喙,彷彿感到厭惡。最後,小雞走開了,留下非常活躍——並且基本上毫髮無損——的昆蟲。

這場生死攸關的鬥爭發生在紐卡斯爾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在John Skelhorn的實驗室裡,他是一位專門研究捕食者和獵物錯覺的研究員。Skelhorn 最近的研究於去年 10 月發表在Current Biology上,旨在更好地理解被稱為“假死”現象,即獵物透過裝死來阻止捕食者的攻擊。  

在 Skelhorn 的研究之前,其他研究人員曾推測,假死可能利用了捕食者避免死獵物的傾向,但這一假設從未得到檢驗,並且仍然存在爭議。為了找出答案,Skelhorn 將家雞分為三組,每組包含 30 只鳥。在實際測試之前,90 只小雞中的每一隻都總共 4 次進入實驗競技場(每次訪問持續 2 分鐘)。


為了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鳥類在預試驗訪問期間遇到的物品在三組之間有所不同。第一組發現一隻普通的、未被處理的死竹節蟲躺在競技場上。第二組發現了一隻經過處理的死竹節蟲,它被紫色棉線捆綁起來以改變其外觀,而沒有改變其物理結構或氣味。第三組發現了一個空曠的競技場。  

然後,每隻鳥都經歷了一次單獨的測試試驗,其中有一隻單獨的活昆蟲。

由於竹節蟲在受到攻擊時表現出假死的傾向各不相同,因此在三組中,只有大約一半的昆蟲裝死了——從而產生了六個實驗組(三個原始鳥類組,昆蟲在每個組中一半的鳥類中裝死或不裝死)。   

至關重要的是,在預測試驗中,遇到過死昆蟲的鳥類發現它們不可口。小雞無一例外地表現出標準的厭惡反應,並且沒有吃掉一隻死蟲,無論是否經過處理。

在測試試驗期間,所有鳥類都攻擊了昆蟲,並且它們在所有六個鳥類組中的攻擊速度是相同的。這證明,先前對死獵物的厭惡並沒有使鳥類更不願意攻擊活獵物。然而,在不同組中,有多少小雞在攻擊後拒絕獵物存在很大差異。與發現經過處理的死昆蟲的小雞或根本沒有接觸過死昆蟲的小雞相比,接觸過普通死昆蟲的小雞拒絕表現出假死的獵物的數量更多。

Skelhorn 的研究結果表明,假死只有在捕食者先前有過死獵物經驗的情況下才有效,而對於幼稚的捕食者則無效。這一發現增加了越來越多的研究——包括 Skelhorn 之前的研究——表明認知過程在獵物和捕食者行為的進化中起著重要且很大程度上未被探索的作用。     

Susana Martinez-Conde 是紐約州布魯克林州立大學下州健康科學大學的眼科、神經病學、生理學和藥理學教授。她是 Prisma Prize 獲獎作品Sleights of Mind的作者,與 Stephen Macknik 和 Sandra Blakeslee 合著,也是 Champions of Illusion的作者,與 Stephen Macknik 合著。

更多作者:Susana Martinez-Cond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