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們已故的博士後導師,諾貝爾獎得主大衛·H·休貝爾,對科學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在午餐時,或在他辦公室的下午茶時間(整個部門都會受邀參加),他會就研究和生活中的熱點話題和問題發表看法。在這樣的場合,他可能會鼓勵我們對科學趨勢持懷疑態度:例如,抵制過早發表的壓力,並推遲提交任何可能在發表十年後讓我們感到自豪的論文。或者,他可能會思考更哲學的問題,例如大科學與小科學的區別。
休貝爾曾經告訴我們,大科學和小科學在幾乎所有方面都是相同的。兩種型別的專案通常都需要相似的研究資金或個人犧牲。兩者對於研究它們的科學家來說都同樣具有吸引力:研究人員會同樣樂於沉浸在宏大或細微的問題中。他解釋說,這兩種事業之間的關鍵區別在於其他人對它們的關心程度。通常,沒有任何原則可以使某個問題比另一個問題更重要:讀者的感知才是使科學問題變得重要或渺小的原因。由此可見,科學的影響力可能取決於研究人員如何溝通他們的發現,尤其是對公眾而言。
就像諺語中說的,如果周圍沒有人聽到,森林裡的樹倒下就不會發出聲音一樣,科學發現除非人們瞭解它們,否則就不會產生影響。溝通行為是研究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個日益以開放獲取、眾籌和公民科學努力為特徵的時代,越來越需要科學家不僅在他們的領域內(透過機構研討會、會議報告和同行評審的出版物),而且也向普通大眾傳播他們的發現。因此,我們作為科學家的主要挑戰之一是展示公眾會關心的發現。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8月1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我們提出,正如成功的藝術能引發情感一樣,成功的科學傳播必須識別並發展與公眾的情感聯絡。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科學家可以從小說寫作中有效的講故事敘事中吸取教訓。
全文可從PNAS網站免費訪問,以下是摘錄
愛德華·摩根·福斯特,《看得見風景的房間》(1908年)、《霍華德莊園》(1910年)和《印度之行》(1924年)的作者,區分了故事和情節。福斯特在《小說面面觀》中寫道,“國王死了,然後王后死了”是一個故事。但是“國王死了,然後王后因悲傷而死”是一個情節。
福斯特認為,第一句話相當於一系列按正確時間順序排列的事件。第二句話超越了簡單的時間順序。它給了讀者一個理由,即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考慮一下王后的死,”福斯特迫使我們。“如果它在一個故事中,我們會說‘然後呢?’ 如果它在一個情節中,我們會問‘為什麼?’”
情節構建和研究敘事有一些相似之處。作為科學家,我們觀察自然界的事件,並試圖在它們之間建立聯絡。我們不僅關心事物相對於彼此發生的“時間”,而且關心它們發生的“原因”。如果我們足夠幸運地找到了“原因”,那麼我們就有一個故事可以講述。但是,我們如何讓選定的受眾關心它呢?
在去年為《紐約時報》撰寫的一篇評論文章中,物理學家和科普作家勞倫斯·克勞斯感嘆,基礎科學發現,例如最近引力波的發現,未能產生適當程度的公眾興奮。
他說:“人們經常會問,如果像這樣的科學不能生產更快的汽車或更好的烤麵包機,那有什麼用呢?” “但是人們很少對畢加索的畫作或莫扎特的交響曲提出同樣的問題。” 克勞斯坦率承認,引力波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幾乎無關。然而,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雖然也缺乏實用價值,但卻不會讓我們感到興奮。
這個謎題的答案可能在於福斯特關於垂死國王和王后的故事。為什麼“國王死了,然後王后因悲傷而死”比“國王死了,然後王后死了”寫得更好?福斯特的觀點是正確的,即只有第二句話在兩個先前不相關的事件之間提供了因果聯絡。但是,這是國王和王后之死的兩種描述之間主要區別嗎?
也許更重要的區別是,第一句話在情感上是中性的,而第二句話則不然。“國王死了,然後王后死了”不需要在讀者心中喚起心理影像,但是“國王死了,然後王后因悲傷而死”迫使他們考慮他們在失去親人後經歷的感受,或者可能會隨之而來的感受。
國王死了,然後王后死了。 我們要求我們 9 歲的兒子伊亞戈“畫一幅畫”來例證 E.M. 福斯特的“國王死了,然後王后死了”這句話。伊亞戈的畫顯示了按順序排列的兩個事件,它們之間沒有因果關係。 鳴謝:Iago Macknik-Conde
國王死了,然後王后因悲傷而死。 接下來,我們要求伊亞戈例證 E.M. 福斯特的“國王死了,然後王后因悲傷而死”這句話。伊亞戈的畫顯示了兩個事件在因果上相互關聯。更重要的是,在原始陳述中簡單地新增兩個詞(“因悲傷”)的效果是將最初的超脫敘事轉變為明顯帶有情感色彩的敘事,即使從一個 9 歲兒童的角度來看也是如此。 鳴謝:Iago Macknik-Conde
讀到“王后因悲傷而死”會(至少在觀眾中引發一絲)情感反應。聽莫扎特的音樂,或站在米開朗基羅的《聖母憐子》像前也是如此。無論是音樂、繪畫還是詩歌,好的藝術都能打動我們。就像大科學一樣。推論也是如此:糟糕的藝術——和小科學——無法讓我們感受到情感。
識別和發展公眾的這種情感聯絡可能是引人入勝情節的強大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