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一遍,山姆

為什麼重複的聲音對我們的耳朵來說是音樂

音樂,納雷克·B·米納斯揚。

納雷克·B·米納斯揚維基共享資源 (CC BY-SA 4.0)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 20 世紀 20 年代後期,法國作曲家兼鋼琴家莫里斯·拉威爾(Maurice Ravel,1875-1937 年)的朋友們開始擔心這位音樂家的精神健康。拉威爾變得越來越心不在焉,他的樂譜和信件開始出現不尋常的拼寫錯誤。正是在這段時期,當時 53 歲的拉威爾創作了他最著名的作品:波萊羅舞曲

《波萊羅舞曲》僅有兩個主要主題,每個主題在 340 小節中重複八次,不僅在拉威爾時代成為觀眾的最愛,而且還具有持久的當代耐力。然而,拉威爾對自己的創作並不完全滿意,並且難以理解《波萊羅舞曲》的成功。

當今的神經學家推測,拉威爾的健忘和《波萊羅舞曲》中壓倒一切的重複都是額顳葉痴呆症的表現,這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可能最終導致這位作曲家在 62 歲時去世。如果是這樣,那麼拉威爾痴呆症的早期階段可能增強了他的音樂天賦,而不是削弱了它。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講述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拉威爾可能不同意。“我只寫了一部傑作——《波萊羅舞曲》,”他曾對瑞士作曲家阿瑟·霍內格說。“不幸的是,裡面沒有音樂。”

《波萊羅舞曲》中的重複是與音樂性無關的,正如拉威爾本人似乎認為的那樣,還是其內在組成部分?答案可能在於紐約大學一組研究心理學家上週在《心理學公報與評論》上發表的一篇新論文

傑西·羅蘭、安娜·卡斯丹和大衛·波佩爾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以探索非音樂聲音的重複是否以及如何導致音樂的感知。這項研究建立在先前報告的名為“語音到歌曲的錯覺”的感知現象之上,在這種現象中,迴圈語音片段的重複會導致感知到歌唱。

羅蘭和她的同事想知道,語音到歌曲的錯覺是否可能是一種廣泛現象的特殊例子,在這種現象中,聽覺重複——不僅是語音的聲音,而且是所有聲音——導致對音樂結構的感知。為了找出答案,該團隊向志願者展示了各種重複的音訊剪輯(其中重複的片段範圍從 700 毫秒到 4 秒),包括語音和滴水的聲音。結果表明,音樂錯覺發生在語音和非語音聲音中,並且對於較短的音訊片段來說更強。

此外,對受過音樂訓練的參與者進行的兩次後續研究表明,重複不僅影響節奏,還影響音高,這表明這是一種可能涵蓋所有型別聽覺材料的廣泛現象。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先前描述的“語音到歌曲”錯覺是更普遍的“重複到音樂”效應的具體體現。

拉威爾曾說過,《波萊羅舞曲》的糾纏重複是“沒有音樂的管絃樂組織”。但對於我們的大腦來說,情況可能恰恰相反——重複可能編織在我們旋律體驗的結構中。如果是這樣,它可能有助於解釋自從我開始寫這篇文章以來一直盤旋在我腦海中的《波萊羅舞曲》耳蟲

© .